“這個面味道巴适,不愧是百年老字号。”
9月25日
市民王先生經過朋友推薦
在蘇曹記老白沙臊子面
吃完招牌臊子面後
對臊子面的味道連連點贊
蘇曹記老白沙臊子面
蘇曹記老白沙臊子面曆經三代傳承,曆時近120餘年,其間經過不斷的改良創新,全部食材嚴格按照手工完成制作,整個流程複雜、工藝講究、選料精細,炒制時火候獨到,獨有古法的煮面,形成了現在聞名的江津老少皆宜的地方小吃,其“白沙臊子面制作技藝”在2019 年成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這僅是我區衆多
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的一個
▲巴渝土陶傳統制作技藝
▲金錢闆(左)、無網彈棉制(右)
區級非遺項目達83個
據了解,自2005年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以來,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3個,其中26個為重慶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區級項目有貓山的傳說、桐子葉麥粑制作技藝、盤車溪流釣、陳記糖關刀、醪糟系列菜肴制作技藝等等;市級項目有旱碼頭龍舟歌會、江津燒酒釀造技藝、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藝、江津醬油與醋釀造技藝、邵氏燒燙傷消痕療法、小彩龍舞、清源宮廟會、況氏武術、塘河婚俗等。
▲白沙風筝制作(左)、白沙雜耍(右)
保護•傳承
“我們每年都會組織送非遺展覽下鎮街,群衆可以通過非遺展闆了解什麼是非遺,非遺保護的意義何在等相關信息。“據區文化館館長鐘捷介紹,非遺保護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
▲白沙龍舟會
他們積極推薦部分符合條件的非遺項目參加非遺美食活動、非遺武術比賽、非遺雕刻比賽等,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效保護和活态傳承,讓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人們生活中精彩亮相,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江津燒酒釀造技藝
▲小彩龍(左)、永興吆喝(右)
▲江津醬油、醋釀造技藝
▲天下第一長聯 通訊員 張瀚月 攝
▲江津米花糖制作
▲李市龍舟歌會(左)、石蟆百戲伎藝(右)
▲清源宮廟會
▲江津四面山傳統烘茏竹編
▲塘河婚俗 特約攝影 張樹仁
(江津融媒體中心記者:胡傑 通訊員:呂秀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