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曉佳一】圖文記錄鄉村生活,書寫“三農”問題,解讀社會焦點!敬請點擊關注!
中國傳統禮制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的,我們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曆史,經曆過無數個王朝的興衰更叠。作為禮儀之邦,儒家文化對于現在還有深遠的影響,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也貫穿着我們的生活,可見并不是久遠的就是過時的,我們應該以史為鑒,才能明心正身。
而到今天許多傳統文化慢慢被侵蝕,例如喪葬文化,千百年的土葬已經被火葬取代,從而引發了很多争議性問題,傳統文明開始缺失。
在我國傳統禮制中有五大禮制,分别為:一、吉禮,祭祀的典禮;二、兇禮,一般指喪葬;三、軍禮,戰事或與戰事有關的活動;四、賓禮,指諸侯對王朝的朝見;五、嘉禮,指婚禮、冠禮、慶賀等。
可見在古代禮制中,喪葬占有很重的分量,是傳統禮儀與孝文化的傳承與象征,以各種形式來告慰死者,撫慰生者,守靈、叩拜、路祭、吊唁等等,最後入土為安,子孫守孝、服喪。
火葬把人的屍體當成垃圾在處理而現在全面“禁止土葬”,推行火葬,在一定程度上毀壞了喪葬文化,把傳統文化開始慢慢消滅,我們就缺失了“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依據。
北大教授吳飛在一次訪談中,專門就中國禮制問題做出回答。他認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他認同孟子的觀點:“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因而對于親人要“事死如事生。”
在談到火葬時他說道,現在中國的殡葬改革是把人的屍體當成垃圾在處理,殡葬部門就是一個人體垃圾站,它的目的不是維護愛敬之情,不是慎終追遠,而是怎麼盡快把死人處理掉。現在提倡的海葬、骨灰抛灑等等都顯得很詭異,它的意圖就是把屍體處理掉,抹掉他曾經存在過的痕迹。
同時,對于土葬改為火葬是因為要節約土地為了環保,打擊封建迷信并不認同。
首先,目前民間的喪葬中還是存在喪葬禮儀,隻不過是多出了“火化”這一環節,其他并沒有性質的改變,這是幾千年文化形成的慣性,不是一句封建迷信就能夠消除的;
其次,受傳統思想影響,對于墓穴僅有二十多年的使用權,過後直接把骨灰扒出來丢掉,這一點民衆是難以接受的,還有就是也沒有幾個人能夠讓自己的親人再次使用廢舊的墓穴,因而這些墓地是很難進行循環利用,千百年也難以消除,極大的侵占了土地資源;
還有在環保上,火化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火化時産生的氣體也是對大氣有污染的。
最後還有墓地使用價格問題,每年的租金、墓地使用費,許多盈利性墓地一平米大幾萬,讓人直呼“死不起”。
提議恢複土葬所以,目前吳教授對于火葬這種有失禮儀,還不節約土地,也不環保的現狀并不贊同。他還說道,現在提倡草坪葬、樹葬,這和土墳的性質差不多,隻是不起墳頭,上面種一些樹而已,反而不如傳統的土墳有文化意義,讓人很難接受。
而土葬千百年來在留墳頭的情況下,并沒有見到多出幾個,已經在五服之内自然風化平掉了,并沒有占用耕地資源。因此,恢複土墳就是解決當前喪葬困局的最好辦法,但在城市裡能不能實現還是一個問題。
在農村,土地資源豐富,農民都有自家的田地,不虞埋骨之地;而在城市中,目前幾乎所有的小山都成了景點,公園,根本就沒有埋葬的土壤,這和以前不同,在以前城市化率低,城郊到城裡很近,荒地、閑地很多,市民也能把墳墓葬于城郊,現在幾乎不能實現了。
除了土葬不占用土地資源外,主要還是能夠對傳統禮儀文化的繼承,對祭奠死者,告慰生者有很大的作用;再加上土葬費用小于火葬;就算是污染也是屬于慢性,就如同樹葉腐爛一個道理,在生态的可承受範圍之内。
所以吳教授提議恢複土葬是有依據的,當然他也并沒有完全否認火葬,隻是希望火葬場成為真正的“殡儀館”,是可進行設靈堂、吊唁,送别親人的地方,而不是單純的“屍體處理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