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認知盈餘的深度解析

認知盈餘的深度解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6 00:06:01

認知盈餘的深度解析(一篇文章讀懂什麼是)1

《認知盈餘》

作者克萊·舍基是一位專注于互聯網技術,和社會性網絡研究的美國作家和企業顧問。他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評論》和《連線》等多家知名媒體上發表過多篇專欄文章,并且為包括微軟、寶潔、BBC、樂高以及美國海軍在内的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克萊·舍基一直專注于網絡經濟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被業界稱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

《認知盈餘》這本書詳細闡述了随着互聯網交互工具的發展,人們的自由時間不僅可以用于内容消費,還可以用于分享和創造的現狀。這本書可以說是奠定了分享經濟的理論基礎,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互聯網工具的出現,對于傳統社會組織模式和經濟規則會帶來哪些改變。

一、産生“認知盈餘”的基本條件

在當前社會,“認知盈餘”能夠成為一種資源,得益于兩個條件,分别是人們做事存在的内在動機,和互聯網協作工具的出現。

1. 用戶确實有“無私奉獻”自己自由時間的内在動機

人們做事的内在動機主要包括兩種:出于熱愛,或者是為了獲得認同。比如書中提到的“西風少年”的例子,一群年輕人利用各自的自由時間組織了一個滑闆聯盟,他們互相交流心得技巧,将滑闆從作為“陸地沖浪闆”的兒童玩具,變成了一個競技項目,并配上了相應的服裝和音樂,可以說是定義了現代滑闆文化。這群人做這件事純粹是出于對滑闆的熱愛。同樣,獲得認同感也是人們做事的一個重要的内在動機。當一個人通過分享,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并認可自己的能力時,他會有内心的滿足感。

以國内最早的天涯論壇為例,很多人在上面連載自己的小說,免費讓任何人閱讀。就像2006年的曆史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最早就是在天涯論壇上免費連載的。在寫書期間,作者當年明月是沒有任何報酬的,來自讀者的認可就是激勵他不停寫作的主要動力。

2. 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可以在任意網絡節點間雙向流動

在互聯網誕生之前,信息的流動依靠的是像電視、廣播、報紙一樣的傳統媒體。這些傳統媒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單向輸出,用戶隻需要被動地接受就可以了。所以,那時的媒體就是一個廣播工具,用來向人們傳播專業媒體人制作的内容。而随着互聯網的出現,信息的流動從單向變成了雙向,用戶既是内容的消費者,也可以是内容的生産者。同時,整個互聯網是開放的架構,不屬于任何公司或者機構。所以,不管你是 Google 的 CEO 還是普通的學生,在網絡上都可以平等地發聲。

現在,互聯網已經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讓我們可以随時随地與他人交流互動。所以像等車、吃飯這樣的碎片時間也都可以被利用起來,協作的門檻和成本被大大地降低。

二、如何搭建網絡共享社區

如果想讓一群人持續貢獻自己的“認知盈餘”,就需要設計一套協作機制。就像種一棵樹隻需要土壤和種子,但是要讓樹能好好成長,就需要一套生态系統。這個生态系統就叫做“網絡共享社區”。搭建網絡共享社區需要考慮如下四個關鍵點。

1. 通過早期的小範圍試點,來确保社區提供的服務是有用的

這裡的“有用”,就是說服務能夠滿足用戶的剛需,如果提供的服務對應的是僞需求,那麼這個社區就很難運營下去。

2. 建立一套反饋機制,來激勵服務提供者持續地提供服務

人們雖然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分享自己的認知盈餘,但是整個過程充滿了不确定性,畢竟客戶想不分享就可以不分享,我們也不能命令客戶來做貢獻。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社區就需要設計一套反饋機制,通過迎合用戶的内在動機,來保證社區服務的連續性。

克萊·舍基把“建立反饋機制”稱為 “用機會引導行為”,也就是說讓用戶的内在動機得到回報,進而引導用戶持續的行為。就像我們之前讨論的,内在動機包括對一件事情的熱愛以及對認同感的追求。所以,可以通過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求來引導他們持續地提供服務。

3. 通過服務質量管理,讓消費者能夠快速獲得優質的服務

一個社區要想留住用戶,就得始終給客戶最好的服務體驗。在社區運營初期,因為規模小服務少,可以通過篩選服務的提供者來保證服務質量。比如知乎早期就采用了邀請注冊制。但随着服務提供者數量的增加,每個人的水平肯定是不一樣的,優質服務所占的比例就會越來越低。這個時候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出現“劣币驅逐良币”的情況,導緻消費者很難高效地獲得優質的服務。所以說,管理好服務質量才能留住消費者。

4. 通過打造社區文化,讓社區自行健康地運營

對于社區來說,社區文化是它的氣質,通過這種

氣質可以吸引優秀的人才主動加入,真正實現“無為而治”。作者舉了靜音車廂的例子來證明文化的形成可以減少運營成本。美國公司在很多列車上都設立了靜音車廂,不允許大聲說話、公放音樂以及打電話。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一旦有人破壞了秩序,比如說接聽了電話,那就會有乘客主動站起來制止。而乘客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因為他們有靠山,他們相信如果有沖突,乘務員會支持自己并強制對方執行。這就極大地降低了列車的運營成本,也逐漸形成了品牌效應。

三、“共享文化”和“去中心化”的協作形式,會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

1. “去中心化”的協作将打破傳統商業模型中工人、銷售商和消費者的三方模式,生産者同時也可以是銷售者和消費者,讓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趨近于零。

比如維基百科的例子證明,世界各地的知識分子是可以通過“去中心化”的形式來共同編輯文檔的。鳳凰城 Local Motors 公司的例子證明了,汽車也是可以采用協作方式來設計和制造的。15萬名汽車愛好者會為一輛拉力車的設計提供方案,而這些方案中涉及的零件又是由散布在美國各地的“微型工廠”,通過3D打印等技術進行生産的。在短短的幾年裡,作者所強調的“去中心化”協作已經從屈指可數的案例,變成了一種新的生産模式。可以說,從知識到産品,從軟件到硬件,幾乎所有東西現在都可以通過去中心化的形式來生産。

2. 企業如果利用好新媒體,可以讓宣傳的效果事半功倍

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的流動不用再圍繞着傳統媒體,以公衆号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媒體會在輿論中有越來越大的影響。未來企業要想做好宣傳,一定要利用好新媒體資源。

3. 對個人來說,擁有多重身份将成為一種工作常态

“去中心化”協作的出現,讓加入一個組織的門檻被無限降低,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扮演不同角色。比如說,你在白天可以是一位公司職員,晚上就成了一名作家,周末又變成了一位講師。所以,你的任何知識和技能,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平台來“貢獻”,個人的能力将被充分地挖掘和共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