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十二章理解賞析

論語十二章理解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0 11:25:56

論語十二章理解賞析?原文: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十二章理解賞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十二章理解賞析(過猶不及解讀論語)1

論語十二章理解賞析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

子貢問道:“颛孫師(即子張)與蔔商(即子夏)誰更優秀?”

孔子說:“颛孫師有些過分,蔔商有些不足。”

子貢說:“這麼說颛孫師更好一些嗎?”

孔子說:“過分與不足同樣不好。”

解讀:

這一章通過具體人物和事例描述了什麼是中庸之道,那就是“無過,無不及”。

“過”的代表是子張,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評價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苟難,故常過中”。

“才高意廣”是說子張才華很高,興趣廣泛,志向遠大,聰明能幹。做事兒“好為苟難”,就是喜歡挑戰自己,專挑難做的事兒,所以有點張狂,往往過中。

“不及”的代表是子夏,朱熹的評價是“子夏笃信謹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

“笃信謹守”是說子夏做事兒中規中矩,非常謹慎,不會妄動。

“規模”在這裡指人物的才具氣概,“規模狹隘”就是說子夏才華不高,氣概不大,謹小慎微,所以往往不及。

朱熹繼續評點道:“道以中庸為至。賢知之過,雖若勝于愚不肖之不及,然其失中則一也。”

道最圓滿的境界就是中庸。

中庸就是無過,無不及。

賢德智慧之人,雖然比愚昧不肖之人好一些,但是如果偏離了中道,那就一視同仁,都是失卻中庸之道了。

這就好像在高速路上駕車行駛,要以到達目的地為标準。假如提前一個高速口下車,沒到達目的地,就是“不及”;開過了目的地,在下一個高速口下車,就是“過”。

不管是沒到還是開過,都沒有到達目的地,結果一樣,所以“過”跟“不及”是一樣的。

孔子如何教導學生達到中庸之道呢?

宋儒尹焞道“聖人之教,抑其過,引其不及,歸于中道而已。”

其實就是因材施教,如果過了就稍微抑制一下;如果不及,那麼就鼓勵一下,關鍵是“歸于中道而已”。

有關中庸之道,《尚書·大禹漠》也有記載和描述,那就是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們生活在兩個世界裡,一是真實的體驗的世界,即“道心”;另一個是虛幻的概念的世界,即“人心”。

人的一生中,除了嬰兒時期,人們大多活在第二個虛幻的世界中,錯失了同當下的第一個真實世界的聯系,痛苦就是由此産生,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而正念、關注當下、活在當下,就是人們從第二個世界駛向第一個世界的渡船。

能夠有能力根據當時面臨的環境和具體問題,在兩個世界中靈活切換,這就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