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縣位于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地處川鄂咽喉,長江西陵峽兩岸。秭歸縣土地面積2427平方公裡。
地名故事
秭歸在殷商時代為歸國所在地。戰國時期稱之為歸鄉。西漢元始二年置秭歸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名秭歸縣。1992年,宜昌地區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歸具隸屬宜昌市。關于秭歸一名的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屈原賢姊之說。即縣志引用的袁山松之說法,出自袁所作宜都山川記:“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日秭歸,即《離騷》所謂女媭婵媛以習詈餘也。”
夔子之說。這種說法是根據楚封熊摯别居于夔,後王命為夔子。後楚成王以夔子不祀奉楚先祖為借ロ,于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由楚令尹子玉(成得臣】司馬子西(鬥申宜)“率師滅要,以夔子歸"的記載而得出的結論,持這一說法的人便将“以夔子歸"的後兩個字斷章取義變為秭(子)歸。
子規鳥傳說一。此為民間流傳;屈原冤沉汨羅,消息傳回家鄉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鄉的山頂向南方呼喊:“我哥回喲!我哥回喲"直喊到喉嚨出血,抑郁而終。屈幺姑死後變成一隻鳥兒,鳥兒喊叫的聲音仍是“我哥回吆——”人們于是把這種鳥兒叫子規鳥,把屈原的家鄉叫“子規",以紀念屈原和屈麼姑的兄妹深情。後來“子規”漸漸演變成“秭歸"。
子規鳥傳說二。認為秭歸原名應為"子規”,是因古代有一支以子規鳥(杜鵑)為圖騰的部族在西陵峽一帶長期活動而得名。持此觀點的人依據學者龍晦文音《廣漢三星堆出土銅像考釋》:“在3000多年前,四川廣漢就有氏人在這裡建立了國家,有光輝的文化,以杜鵑為圖騰,這個部落就是瞿國。它的地域東從瞿塘峽,沿大巴山,漢水而西,直到武都、天水,下到成都廣漢……”
地域特色
屈原祠:又名“清烈公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相傳屈原自投汨羅,有神魚負屍托回故裡,後人建祠葺墓,以供憑吊。歸州屈原祠占地1.4萬多平方米,由山門、屈原青銅像、碑廊、屈原紀念館和屈原墓組成。三峽大壩新建後,屈原祠由歸州向家坪遷建于茅坪新縣城鳳凰山,于2010年6月16日舉行落成慶典,正式對外開放。樂平裡位于香溪河畔,距縣城45公裡,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誕生地。保存着大量關于屈原的遺迹遺址,主要有屈原宅、讀書洞、照面井、響鼓岩等。
鍊子崖:又名“鎖住山”,位于西陵峽南岸,兵書寶劍峽與崆嶺峽之間,是一座布滿裂紋的懸崖絕壁,距縣城40公裡。古人曾在懸崖上安置鐵鍊,供行人上下攀援之用,鍊子岩因此而得名。登臨鍊子岩,百裡西陵畫廊和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最讓人稱奇的是從海拔1000多米到100米的江邊,一線排列着九座巨石,被稱為“九子戀母”,堪稱大自然奇觀。#地名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