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深山的找礦人
——記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代表、
内蒙古地勘八院副總工程師鄭永濤
地質找礦,一個終日與深山大石打交道的“冷門”行當,一項平均需要19年才能找到一個大型礦床的寂寞事業。
鄭永濤是一名找礦人。從業近十年,他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山高路險亂石多”的野外進行找礦作業。
冬季深夜深井取水
他放棄了都市生活的繁華與喧鬧,整日與孤獨為伴,以大漠戈壁為家,飽覽自然華章,觸摸大地脈動。28歲時,他已收獲“2015年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等衆多榮譽。
01
深山裡的尋礦人
進入11月,烏海的天氣已十分清冷,一場雪過後,城區東北部的山溝裡變得潮濕泥濘。山路狹窄崎岖,不時有碎石滾落。
路面結冰
鄭永濤顯然對這一帶地形十分熟悉。他小心翼翼地避開上一場山洪沖刷形成的溝渠,輾轉繞過泥道上數不清的坑洞,把車停在了一座石山的下方。“這是我們小分隊今天要勘查的目的地,一座可能蘊藏着豐厚石墨寶藏的礦山。之前我來過十幾次了,位置就在這一帶。”鄭永濤微微顫抖的聲音難掩興奮。
石墨,新興産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非金屬礦産,是國防科技與現代工業高新尖技術領域重要的戰略資源。近10年來,全球範圍内石墨消費量高速增長,資源消耗過快,晶質石墨特别是大鱗片石墨保障程度不斷降低,找礦難度不斷加大。因此,發現更多品質好、儲量大的石墨礦,将對我國資源戰略安全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
因為有了之前在阿拉善發現過查汗木胡魯超大石墨礦床的經驗,這兩年,鄭永濤走遍了烏海大大小小的礦山,試圖尋找寶貴的石墨礦藏。“烏海有形成石墨礦的地質條件,找到優質的石墨礦藏,不但會成為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更是為國家作貢獻。”鄭永濤說。
野外研究工作
這些在外人眼中普通的高大石山,在鄭永濤和地質隊員們眼中卻有着神奇的密碼,什麼岩石可能蘊藏礦藏,何種地貌伴随着石墨礦藏,走向、厚度如何測算……日積月累的地勘工作中,他們已經練就了火眼金睛。經過前期勘探,他們在這處大山裡發現了石墨的蹤迹。但山勢險峻,隻有一條布滿碎石的深溝随山體延伸向南,究竟石墨儲量有多大、品質如何,仍是未知數。
“今天我們來完成實質性的勘查工作,使用穿越法和追索法,照舊是小孫觀察、我描述、張晉暢記錄。大家要留意每個線索,前提是必須注意安全。”作為負責人,他習慣于嚴格按照流程安排工作,上山前一定會叮囑隊員們幾句。
山溝裡積雪未化,到處是松動而尖利的石塊,給隊員們上山作業增加了難度。每走幾步,鄭永濤的目光便不斷在周圍的岩壁和石塊上打量,尋找附着在上邊的石墨。“你看,這塊石頭上零零星星的小黑點就是石墨,摸上去污手,是石墨典型的特質。”剛進山,鄭永濤就在腳下的岩石塊裡找到了之前勘探到的石墨礦石,夾雜在岩石裡的石墨元素與閃爍着銀色光芒的雲母相伴而生,一黑一白,很是漂亮。
不滿足于僅在山體下方發現礦迹,鄭永濤手拿地質錘、攀着岩壁向上爬去。一塊岩石前,山間凸出的野草成為他落腳的地方。他用手中的地質錘不停敲打,每鑿下一塊礦石,他都要端詳半天,再回頭俯身告訴下方的記錄員。
找礦的艱苦,旁人很難想象。地質隊員跑野外主要靠兩條腿,一天爬幾十裡山路是常事。跟着鄭永濤工作多年的隊員張晉暢說,找礦和登山不一樣,登山是哪兒好走往哪走,找礦則是礦在哪往哪找。礦體常會從大山中間穿過去,鄭永濤他們就打上繩子垂直而上。面對懸崖峭壁,鄭永濤毫不退縮。“礦袋裡裝上石樣,每次都要幾十斤。陡峭的山上,鄭工都是自己往下背。”張晉暢說,在野外勘探地形、采集數據時,越是地形複雜、條件艱苦的地方,鄭永濤越要比别人多走上幾遍。
一上午過去,鄭永濤有了驚喜的發現,一塊岩石上,石墨晶片的直徑達到近兩厘米,這是他多年工作經曆中前所未有的發現。“晶質石墨礦的價值在于它的鱗片大小,從今天踏勘的結果來看,這個地方除了石墨資源豐富,鱗片直徑都在3毫米到1厘米之間,品質非常好。回去我們就整理資料向上級彙報,争取早日把這裡的資源查明。”在空闊的山谷裡,鄭永濤激動地說。
●
在大草原上工作
●
深入礦井工作
02
特大型石墨礦發現者
在鄭永濤8年的從業史中,阿拉善查汗木胡魯石墨礦不能不提。據報道,這座由他發現的特大型石墨礦拟設計年生産石墨浮選精礦16萬噸,服務年限28年,占全球可采儲量約7.3%,占國内可采儲量約10.2%。經鑒定,該礦石墨鱗片品質屬世界第一,可用于生産锂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氧化石墨、核石墨等深加工産品,總産值預計達7000億元。2015年,鄭永濤因此榮獲中國地質學會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
事實上,如此寶貴的大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被發現,然而,前人勘查估算後多得出“該礦隻是一個礦點,儲量小、品質差,無開發意義”的結論。接下任務後,八院派鄭永濤帶領探礦小分隊奔赴阿拉善盟阿左旗進行實地勘查。
那是2014年4月初的一天,多風的戈壁荒蠻、貧瘠,嗅不到絲毫春天的氣息。探礦小分隊在戈壁中穿行了一天,找到了資料中标注的惟一坐标點:除了駱駝刺、沙子,什麼也沒有。回到駐地後,鄭永濤思來想去,總感覺查汗木胡魯戈壁對他有一種默默的召喚。第二天,這個倔強的陝西漢子又一個人來到了戈壁。
查汗木胡魯似乎格外鐘情于他,前一天衆人找尋無果的礦點,鄭永濤僅用了多半天時間就找到了蹤迹:沙土中露出了幾塊并不顯眼的石頭,稍不留意就會在戈壁灘上擦肩而過。鄭永濤認真、細緻地對地質構成、地貌特征等做了詳盡的研究、記錄,判斷這是一座中小型的石墨礦,連夜趕回院裡向領導作了彙報。
在此基礎上,地勘八院正式成立了由鄭永濤帶隊的勘查小分隊,投資總額2100多萬元的“阿拉善左旗查汗木胡魯石墨礦區勘查項目”正式啟動。合作方要求必須在8月中旬前完成普查工作,這意味着,地勘隊員們要在3個月之内啃下這塊“硬骨頭”。
凡是從事過地質勘查工作的人都清楚,這個勘查區占地面積11.42平方公裡,按照正常“找礦—普查—詳查—勘探”4個階段的勘探程序,實際上需要7年完成。可既然簽了合約,即便生活和工作環境再艱苦,他們也要信守承諾。
5月是沙塵暴頻發的季節,一旦刮起來,遮天蔽日。鄭永濤帶着隊員們每天早出晚歸,中午吃自帶的幹糧,或者支起一口鐵鍋煮方便面。有時他們正在吃飯,沙塵暴來了,一鍋飯裡會有半鍋沙子。夜裡,小分隊5個人擠在一鋪炕上,翻身都困難。
生活再艱苦,工作也不能有半點馬虎。鄭永濤要求項目組每個成員對每個礦化點和異常帶都要追索到底,為此經常會為了一個地質構造現象多次往返追索,采集标本回去繼續讨論研究,再小的地質體也要填圖,保證最終成果的真實性。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們又陸續發現了7條露頭礦體。鄭永濤已經可以斷定,這至少是一座中型以上的石墨礦床。
洪水來了
就在最後一個普查孔施工過程中,工區上遊突降暴雨。正在河道裡作業的鄭永濤聽着隆隆的水聲由遠及近,立刻大喊着讓隊員們向高處跑。地勢北高南低,幹涸的河道瞬間灌滿了洪水,沖走了鑽機,沖走了水泵。危急時刻,他們跳進半人高的水裡,撈起了機器。
看着滔滔的洪水奔流而下,鄭永濤突然冒出一個想法。礦區地處荒漠之,嚴重缺水,鑽機用水要到10多公裡以外的牧民家裡買,何不将洪水“變害為寶”?鄭永濤帶領技術員再次跳入洪水中,用鐵鍬挖出一條水溝,讓洪水流入工區蓄水池中。一個多小時後,洪水退去,蓄水池裡卻蓄滿了水。這一招為集體省下20多萬元的買水費用。
這一年,項目組沒有按照慣例在入冬之前飛回“暖巢”,仍舊堅守在荒漠戈壁,實施完成37個鑽孔。戈壁的夜晚冷得出奇,鄭永濤和隊員們居住在一間牧民堆放雜物的庫房裡,臨時搭起的大通鋪不能生火,呼呼的北風從牆角的縫隙、破舊的門縫裡鑽進來,凍得人徹夜難眠。
鑿冰取水
為了繼續獲取工作和生活用水,鄭永濤帶着隊員四處尋水,在距離工地10多公裡的一個地方,發現了一眼沙漠泉。當時泉水已經結冰,厚度達60多厘米,鄭永濤就帶着大家用鎬掘冰取水。“主要是為鑽機取水。天實在是太冷了,打鑽用的水管不到5分鐘就凍住了。鄭工就帶着我們不停地鑿冰,再不停燒開水往上面澆,凍了化,化了凍,就這樣反反複複……”隊員孫浩至今忘不了那段日子。
2015年8月,項目如期完成。鄭永濤小組查明了勘查區内石墨礦體的分布範圍、礦體規模、貯存部位等礦體地質特征,同時開展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工作,為下一步開展勘探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據。總結大會上,地勘八院院長賀中銀激動地摟着隊員們的肩膀說:“好樣的,你們的辛苦沒有白付出!”這時,隊員們都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那是近500個日日夜夜。其間,他們實際鑽探深度達到15000米,比原來的設計多出5000米;6天時間完成一個地質報告,這在地質勘查工作中也是史無前例的……那年春節,鄭永濤隻在家待了3天,到家的那一天,家人們正等着他燃放除夕的煙花爆竹。
●
他們的午餐
●
他們的生活用水
●
他們的駐地
●
他們的床鋪
03
半路出家的地勘專家
因為地質工作成果斐然,2016年1月,鄭永濤獲得2015年度全國十大地質找礦獎,同年獲得第二屆野外青年地址貢獻獎——金羅盤獎,2017年獲得第十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這些均是地質勘探領域方面的國家級大獎,他也一路由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為一名共産黨員、内蒙古地勘八院的副總工程師,還當選全國工會十七大代表、自治區第十屆黨代表,獲得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在這一切光鮮亮麗的榮譽背後,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并非地質專業科班出身,而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地勘愛好者;更不為人知的是,他在這條理想之路上所付出的千辛萬苦。
鄭永濤榮獲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
大學伊始,鄭永濤懵懵懂懂地選擇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學的是計算測繪。上了一年大課後,鄭永濤發現,自己對大部分時間在野外作業、學校1972年就建立的王牌專業“資源勘查工程”更感興趣。“為國家找寶藏、找礦藏,這是一項偉大工程。找礦,找到了得多有成就感。”
大二暑假,學校一位老師在内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寶德格烏拉地區實施綜合方法找礦項目,想找幾位學生一起參與,“門外漢”鄭永濤看到了這個寶貴的機會。“老師不要我,因為我不是學的這個專業,幫不上忙。可因為我是班長,老師經不住我天天軟磨硬泡,最終還是答應了我的請求。”那一年,老師帶了6名學生一起參與項目,隻有鄭永濤一人非專業出身。
鄭永濤說,那是他學習地勘獲益最多的一年。在項目上,他從對地勘實踐一無所知,到物探、化探、槽探全接觸,一心撲在工作上,實踐後就回去借别人的書本對照課本自學。因為不會,他便選擇幹得更多,二三十公斤的工具别人不願意背,他徒步一背就是十幾公裡;地勘現場,他隻要有時間就去踏勘、填圖、找線索,别人休息時他還在奔忙;到了夜晚,他又主動幫老師整理資料、撰寫報告,在專業學生還沒接觸地勘報告的時候,他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部分章節……大三再到這個項目實習時,他已經擔任這個自治區财政項目的組長。
讓鄭永濤記憶尤為深刻的還有實習過程中那次沼澤地裡迷失方向,天上沒有太陽,他和另一名隊員辨不清方向,“一人多高的草,下邊全是濕地沼澤,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吞沒”。做一名地勘隊員有多苦、多危險,鄭永濤事先是有心理準備的,他早聽說過,有前輩曾失蹤在沙漠、大山裡。可那一刻,他沒有時間發慌,隻能拿棍子紮着地面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直到找到一戶牧民家。
大二到大四,鄭永濤暑假從未休息過一天。除了學習資源勘查工程,本專業上也參與了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項目和“全國一張圖”工程。畢業時,他的履曆已然非常豐厚,成了一名兼具地勘實踐和計算機測繪的綜合型人才。
真正步入工作崗位後,那股子韌勁兒更是被他一次又一次發揮得淋漓盡緻。
2011年,鄭永濤被分配到内蒙古烏拉特前旗召溝金銅多金屬礦普查項目組。礦區位于大青山深處,總面積38.91平方公裡,山高路陡,駐地離最近的工地有10多公裡的山路,離最遠的工地有25公裡山路,汽車根本進不去。每天早上5點,鄭永濤便帶領技術人員步行3個多小時到達工地,随身背着的5升大水壺到工地時已基本喝完。這樣堅持了35天,初出茅廬的鄭永濤出色地完成了工程1∶1萬地質填圖工作。
2012年6月,鄭永濤被借調到額濟納旗黑大山綜合方法找礦項目組,那裡位于自治區最西部,沒有樹、沒有草,沒有水、沒有電,更沒有通信信号,是名副其實的“五無”地區。六七月份的額濟納旗,白天溫度最高可達40攝氏度。鄭永濤和大家一起,在茫茫的戈壁灘上抛灑着汗水,臉曬黑了不怕,皮曬脫了不怕,就怕完成不了任務,質量不過關。
2014年在阿拉善盟工作時,為了圓滿完成勘查任務,鄭永濤和隊員們一戶一戶去做當地牧民的思想工作,給牧民家的孩子補課,替牧民放羊、蓋羊圈,隻要牧民有困難,整個分隊全體出動為牧民排憂解難。一年多的相處,地質隊員和4戶牧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
陪同陳毓川院士參觀礦山
04
愛上山撿石頭的“爸爸”
在鄭永濤辦公桌的案頭,整整齊齊摞着30多本野外記錄手冊,這些僅是他上一個項目的野外記錄手冊。這些年來,這樣的紅色手冊,鄭永濤已記滿了500多本。他熱愛地勘工作,一心撲在地勘事業上,對家庭、對妻兒,卻有難以言說的愧疚和虧欠。
鄭永濤和妻子高潔是大學同學,同是陝西人,夫妻感情非常要好。一路追随丈夫來到烏海的7年時間裡,鄭永濤大部分時間都在野外工作或在外出差,回到烏海也要忙着整理資料、撰寫報告,陪伴妻女的時間少之又少。
孩子2歲多時,一次夜裡發高燒,眼看着體溫計從38攝氏度一點點上升到40攝氏度,沒有丈夫陪伴的高潔心裡焦急無助。那一刻,她心裡暗暗怨過丈夫,為什麼每次家裡有急事他都不在身邊,為什麼丈夫非要選擇這麼一份職業……可當同事半夜幫忙把孩子送到醫院時,當丈夫在荒野之中四處尋找山頭給她打電話報平安、詢問孩子情況時,當她跟着丈夫到阿拉善戈壁灘“參觀”丈夫的工作環境後,她釋然了。
“他喜歡這份工作,我喜歡他;他守着他的地質錘、羅盤,我守着他。我是他的妻子,就必須支持他。”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是鄭永濤努力前行的最大動力,可年僅5歲的女兒卻時常讓這個堅韌的漢子流下眼淚。
女兒瑤瑤小時候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從陝西來烏海照顧,那段時間正是鄭永濤奮戰在阿拉善石墨礦的時期,孩子數月也見不到爸爸一次。每次回來,孩子都要重新認識爸爸一回,好幾次,瑤瑤都不肯張嘴叫“爸爸”。
慢慢地,瑤瑤習慣了跟爸爸說“再見”。有時,鄭永濤連垃圾都不敢出門去扔,因為隻要門一響,女兒就會懂事地對他說:“爸爸,拜拜。”稚嫩的話語裡滿是不舍。
愛崗敬業宣講
當選自治區第十屆黨代表後,除了工作,鄭永濤經常要到基層宣講,參加市裡組織的“兩代一委”向政府建言獻策意見會等,比從前更忙了。每一次,他出差都會盡量選擇坐深夜的火車,在女兒睡前多給她講幾個故事。
11月5日是瑤瑤的生日。鄭永濤又習慣性地逗她。
“瑤瑤,爸爸是幹什麼工作的呀?
“上山,撿石頭的。”
“你喜歡爸爸上山撿石頭嗎?”
“不喜歡。臭爸爸總是不回家,我想讓你多陪陪我和媽媽。”
“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妻子,照顧父母,其實挺心酸的。可我除了是父親、是丈夫、是兒子,也是一名黨員,是一名基層選上來的黨代表,我還有我的責任和使命。”鄭永濤說。
那一天,鄭永濤白天忙着下礦,又忘了女兒的生日禮物,隻在下班路過小區門口的蛋糕店時,匆匆給孩子買了個小蛋糕。
●
出席中國工會十七大盛會
●
出席自治區第十次代表大會
05
勞模工作室帶頭人
憑着不懈的努力,2016年,自治區鄭永濤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内蒙古地勘八院正式成立。鄭永濤說,工作室的建立離不開八院人、特别是老一輩共産黨員“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特别能戰鬥、特别能奉獻、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的“三光榮”“四特别”精神。
晚上12點大家還在加班
内蒙古第八地質礦産勘查開發院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先後探明了蘇級石膏礦、烏海黃河村電石灰岩礦、金長城煤礦、額勒根烏蘭烏拉钼礦、阿左旗查幹陶勒蓋南鐵礦等幾十處大中型礦床,地勘人跋山涉水、栉風沐雨,在我國找礦道路上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培養鄭永濤這樣的複合型人才提供了廣闊舞台。
鄭永濤的團隊
“八院作為一支國有地勘隊伍,立足烏海及周邊地區50多年,一直以‘多找礦、找好礦、找大礦’為目标。尤其是年輕的黨員技術骨幹,給單位創造效益的同時,也為國家項目作出了貢獻。對于人才,我們在考核時會優中選優,讓他們在适合的崗位上盡情發揮才幹。”内蒙古第八地質礦産勘查開發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賀中銀表示,八院黨員占到職工總數的近三分之一,黨員的先進性在院中得到積極發揮。
在鄭永濤勞模創新工作室,鄭永濤和同事們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孟龍山地區金銅多金屬礦集中勘查》《内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召溝金銅多金屬礦普查》等十餘個地勘項目,作為編委,鄭永濤還撰寫了《中國礦産志·石墨卷》(内蒙古部分)。
立足于烏海本地實際和技術成果創新,鄭永濤還研究發明了一種沉浸式多級延期環保脫硫塔,投入應用後,二氧化硫排放量可在國家現今排放标準上再減少20%—30%。
●
冬季野外勘探
如果說礦石需要細細打磨才能成為寶石,那麼以鄭永濤為代表的地勘人就如礦石一樣,幾經磨砺,綻放出共産黨人的璀璨光芒。
“這麼多年在野外工作,覺得辛苦嗎?”記者不由得問他。“幹一行愛一行,工作中常有收獲,得到更多的其實是快樂。”鄭永濤臉上綻放着笑容。堅定的目光中,是他對地勘事業無限的執着。他常說,我是一名共産黨員,國家、組織什麼時候需要我,我就什麼時候往前站,這是我的使命,責無旁貸。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從踏上地勘之路起,這首《地質隊員之歌》便是鄭永濤最愛哼唱的歌曲。這首創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歌,如同時代的火種,激勵着鄭永濤和八院人闊步走在前行的道路上,将青春歲月燃燒在祖國的深山大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