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和王安石之間的故事感悟

蘇轼和王安石之間的故事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13:00:20

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間的交往各不相同,他們之間的友情和紛争也大相徑庭。

然而最令我感動的,當是司馬光、蘇東坡等與王安石之間的恩怨是非與大義之争,是的,他們曾經勢不兩立,然而最終,他們無不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與崇拜。不管誰對誰錯,他們所能保持的、常人難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終都以國家民族的社稷為重,而從不涉及個人恩怨。

是的,司馬光與王安石的争鬥,是世人所景仰的君子之鬥。

蘇轼和王安石之間的故事感悟(君子之間的較量)1

司馬光

司馬光比王安石長兩歲,都曾在包拯手下為官。兩人才華橫溢,且相互仰慕,一度時期是互相傾慕的好友。然而後來,由于不少人對曆史缺乏足夠的認識,從而簡單地把司馬光當成讓人沉默的“保守派”,把王安石當成改革的先鋒,大加贊歎。

就象我,一直以來,簡單地把司馬光當成老頑固而從不對他的曆史加以研究甚至光顧,以至于他在我的心中,始終是一片空白。可是後來,我終于對這位天才的大文人肅然起敬,對王安石大刀闊斧的改革也進行了重新審視。

司馬光與王安石兩個人同升翰林學士的時候,同樣受到了宋神宗的賞識,然而也就在這個時候,這一對好朋友卻開始因政見不同而漸漸開始争吵疏遠甚至決裂。由于當時官吏過多,俸祿頗高,整個大宋的國家财政已經入不敷出,出于對國家财政的考慮,宋神宗大膽起用一直以來在地方上享有聲譽、幹脆果斷且深知百姓疾苦的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讓他主管變革事宜。

王安石一上任,立即顯出了他非凡的行政才能和魄力,對舊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出台了青苗法,規定在每年青黃不接之時由政府貸款給農民,讓他們購買棉糧種子,待秋後豐收再行償還。現在看來,王安石當時的青苗法的确有他超前并相當現實的作用。一千年後,如今的農民享受的“貼息貸款”制度的出台,是否受到了王的啟發,我當然不清楚,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王的改革内容相當程度上是符合“三個代表”的。

可是這些制度一出台,立即受到以司馬光、文彥博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正直文人的強烈反對。其實曆史的模糊就模糊在,司馬光反對的并不是王安石變法,而是他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馬光認為所有這些,都必須循序漸進,穩妥進行,而不可能立杆見影,不然會發生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青苗法,他認為這樣一來必然會給地方官吏帶來更大的腐敗空間,他們會借機不斷提高貸款利息,從而進一步加重農民的負擔,而且後來的好多事實證明,由于王用人上的不當,導緻的結果也被司馬光不幸言重,這不得不說是王安石變法中讓人不得不遺憾的一面。

君子的偉大就偉大在,在和對方的争鬥中不能得勝時,便選擇了回避和退讓,而不是伺機報複和惡意中傷。

曾有人勸司馬光彈劾王安石,然而我們的司馬大文人卻一口回絕了他們:

王安石沒有任何私利,為什麼要這樣做?面對身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馬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退讓,回家開始了那場令世人驚歎的浩瀚之舉,曆經十幾二十年之光陰,終于寫出了惶惶巨制《資治通鑒》。

從某種意義上說,王安石政治上的得勢無疑給了司馬光一個傳世著說的機會。曆史總是讓人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之處,中國曆史上兩部最偉大的史實巨制,既然都出之司馬家之手,盡管本人從未考察過司馬遷和司馬光是不是本家,但光是兩部巨著和兩個同姓文人,在表面上看來就足以使人蕩氣回腸。

多年後,王安石宰相之職被免,告老還鄉。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繼續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後駕崩,十歲的哲宗即位,由太後垂簾,時年66歲的司馬光被召回開封,出任宰相,開始大刀闊斧地起用舊臣,恢複原有制度。

盡管司馬光在政治上全盤否定了王,可在生活上,在王安石死後,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善待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足見其作為君子的坦蕩之處。而且他在所著的《資治通鑒》中對社會對王安石的偏頗之言給予了斧正,他說世人都說安石奸詐,其實這對安石來講實在太過分了。

君子的優點就在于,不管對方能不能成為朋友,他總是能客觀地對其作出評價,并且從不避乎自己對對方人格魅力和才華的欣賞和仰慕。

王安石死後不久,司馬光也因積勞成疾,長眠于黃土之下。這一對偉大的君子,從好友到政敵,不管有多麼大的紛争和不平,最終雙雙成為世人的楷模,将偉人的形象和光輝流傳于世。

蘇轼和王安石之間的故事感悟(君子之間的較量)2

王安石

司馬光死後,長街陋巷被自發趕來的民衆堵得水瀉不通,其盛況甚至超過了千年後發生在首都北京的“十裡長街送總理”,一個宰相,一個總理,身份相當的兩位偉人,在曆史的不同階段為人們留下了難忘的瞬間,他們的光輝典範和人格,将是我們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而王安石呢?當年追随他實行變法的那些“改革者”經過曆史的篩選,終于逃脫不了曆史的審判,紛紛被劃歸為“奸佞”的行列,而他,也隻有他,千年來扛着“改革”的大旗一路走來,無人能夠将他“改革先鋒”的冠冕摘下,這一切,非是君子,非是極其正直無私之人,誰又能夠成為曆史的護冕者呢?

北宋的曆史頗為短暫,疆地和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相比,可能都無法相提并論吧。加上連綿不絕的戰亂,宋代的曆史,似乎很不願意讓人光顧。然而就是這個壽命不長,疆域狹小的朝代,卻出了那麼多令世人震驚的偉大的人物。

是的,他們當中,甚至比歐陽修、司馬光和王安石還要輝煌的文人,當要數留下無數絕篇的蘇東坡了吧。

作為後起之秀,蘇轼一開始便成為頗受賞識的人物,頑固派贊賞,改革派也羨慕。當時,年輕的蘇轼受司馬光等的影響,也一度對王安石的變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神宗賞識蘇轼,想提撥他,不想王宰相一句話便斷送了他升遷的機會。實在應付不了朝廷裡複雜的政治鬥争,蘇轼終于請求到地方做官,神宗說好了讓他去杭州,可到王宰相那兒卻成了安徽。

蘇轼也曾常常嘲笑王安石,而今在民間還流傳着好多笑話。按理說,這樣勢不兩立的人,一定會鬥得你死我活吧?然而錯了,當蘇轼因“烏台詩案”招來滅門之禍時,确因王安石一句話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王安石賞識他,愛護他,喜歡他,所以關鍵時候就會保護他,盡管他們是水火不容的政敵,可是他們“敵”的是政見,而不是人格和才華,最主要的,他們都是君子!

蘇轼和王安石之間的故事感悟(君子之間的較量)3

蘇轼


王安石退下來後,蘇轼曾經去拜訪了他,這一拜不要緊,兩個人才發現他們之間有太多的東西要交流。他們 重新認識了對方,相互對對方的才華和人品有了真正的了解。

王安石曾慨歎說,不知道從此幾百年後才會再出蘇這樣的人才。當然蘇轼也從此認為世上真正有才華的人是王。因為他的一首藏有兩個典故的小詩從來無人能夠識透,而王安石,這位曾經在政治上呼風喚雨卻經常讓他嘲笑的前輩,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奧妙,從此蘇轼,再無異議。

君子相鬥幾十年,轉頭還是真君子,他們之間的紛争和大義,将是我們在君子和小人學術研究上難得的史料。

君子坦蕩蕩,争吵又何如?争的時候是君子,争完了還是一個大寫的“人”字,不管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才華,将引導我們在看問題時不再那麼簡單地對立和對等,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之上,而是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挖掘人性中最為光輝的一面。

是的,君子,他們總是讓人無法不去長時間地感動和緬懷甚至效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