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朗月行千古名句

古朗月行千古名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4:34:43

【原文意譯】

兒時不解月為何,仙宮佳肴玉盤托。

圓似瑤台美人鏡,雲端飛旋快樂多。

嫦娥沐浴休閑坐,桂花濯足影婀娜。

白兔辛苦搗桂藥,藥成又有誰來喝?

蟾蜍貪婪噬明月,夜半灰暗月殘缺。

昔有英雄弈射日,天上人間清明得。

如今月已沉淪至,速離不賞無奈何。

憂從中來又怎樣?肝腸寸斷空自覺!

【賞析品讀】

古朗月行千古名句(月行月訴)1

李白是天生的月控。古人詩詞,寫月亮的極多,然而,較之李白對月亮的鐘愛,似乎都缺少了那麼一份執着。往往更多的人僅僅是“借”月抒懷。而李白則不同,縱觀其詩酒人生,“月亮”似乎融進了他的血液。如果說,“酒”是李白肉體存在的支柱,那麼“月”則可稱其為李白精神的食糧。李白與月,正如王立群先生在品讀《古朗月行》中所說的:“沒有了月亮,李白很孤獨;沒有了李白,月亮很寂寞。”此篇《古朗月行》,為樂府題材詩。南北朝時詩人鮑照曾寫過一首《朗月行》詩:“朗月出東山,照我绮窗前。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靓妝坐帷裡,當戶弄清弦。鬓奪衛女迅,體絕飛燕先。為君歌一曲,當作朗月篇。酒至顔自解,聲和心亦宣。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氣間。”李白作此詩,為與前人區别,在前邊加了一個“古”字,是為《古朗月行》。這首詩準确的寫作年代無從考證,但一般認為寫于安史之亂前夕,是一首借月抒情的詩歌。那麼,李白借此詩,所抒何情呢?全詩一共十六句。前八句所抒為對月的詠歎調,是從小就萦繞在李白心間的對月亮的真情,甚至是癡情。後八句則借月抒發對時局的哀歎,既有看透朝堂危機的焦灼,亦有無能為力的凄怆之情,是為實感。此詩開篇語言通俗,近乎白話。“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這是真的、實實在在的在寫月亮,是當時的人們對月亮的普遍認識。我們說,李白與月亮,已經達到了“我中有月,月中有我”的“人月合一”的境界。就連喝酒的時候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把“月亮”當成了可以交流情感的“人”,且賦予其生命的意象:“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而且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的這種情感是自小就有的。從小就對月亮充滿了好奇,所以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兒時的故事萦繞心間,民間的傳說給了所有人無限的想象。“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詩行至此,李白所描寫的都是一種美好的境界。皓月當空,嫦娥飛去,美麗的傳說之所以千百年來都在民間流傳,其根源就在于人類始終都有一種探尋的精神和善良的願望。“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随。”“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無論是美麗的傳說,還是發自心底之“問”,都表現了人們想了解大自然奧秘的欲望,本沒有政治的色彩。是輕松的,是閑适的。就如後人蘇轼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蘇轼《水調歌頭》)。其實就是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不是也在探索月亮的奧秘麼?月亮對于人類,不是仍然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麼。何況一千多年前的唐宋之人呢!所以那時,月亮更多的是人類情感的寄托,與政治是很少關聯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蘇轼《水調歌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等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這些人,這些詩,都把人類的自然情感寄托到月亮之上。但是,這首《古朗月行》,當李白寫到“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之時,我們細品,就有點變了味道。原本,這首詩讀起來,前八句給人的感覺是清新明快的,我們的思緒也跟随着李白的心情在月空飄蕩。嫦娥濯足,玉兔依偎,桂樹團團,花香四溢,多麼美妙!仰首遐思,令人神往。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轼《水調歌頭》)。古人何嘗不知這是自然現象呢!李白又如何不知道月圓月缺的規律呢!但是,既知,又說“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是想要借月圓月缺來述說什麼呢?我們知道,李白在24歲(公元724年)的時候離家開始遠遊,尋求功名。他在25歲出蜀,但是直到42歲,也就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才得以被玄宗召見,給了一個禦用文人的差事。那時的李白,初入宮廷,何等風光!供奉翰林,服侍皇帝。每有宴事或出遊,李白是必跟随的,以其詩才文采,賦詩文以紀實,為帝王的千古留名歌功頌德。但是實際上,這個差事,一無實權,第二又實現不了自己真正的報複,隻是為帝王世家奢靡的生活貼金,為其潤色。因此,這與李白浪漫主義的思想本性及最初的理想是相去甚遠的。李白最初的理想,他在湖北安陸隐居的時候就有過明确的表達。當時安陸一孟姓縣尉曾給李白寫了一篇移文,說李白在壽山這樣一座無名小山隐居,這座山這是在藏匿寶貝,埋沒賢達,這是在指責壽山的不自量力,李白不應在此隐居。然後李白于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寫了一篇《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在此文中,李白說:“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也就是表達了要像管仲、晏嬰那樣輔佐帝王成就霸業,使天下安定,國家清明。事業有成,父母也臉上有光,然後我就隐居山林,江海垂釣了。所以說,李白出蜀遊曆的最初理想是博取功名,位列朝班。最起碼,他的抱負也是“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而在宮中,在帝王身邊,既不是史官,以其所長來修文撰史,也不是真正的用來起草重要宮廷文件的文秘角色。而僅僅隻是服侍在玄宗身邊,為其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以其生花妙筆來粉飾雕琢,詠歎盛世華年。可以想見,以李白的性格來說,這種從政的狀态,他能夠甘心麼?李白曾在玄宗歌舞升平時,奉命為楊玉環作《清平調》三首,來贊揚玉環之美貌。現在讀來,這三首詞,如果不論其文采的空靈飛動,而隻看其内容,無非是宮廷豔舞的靡靡之音罷了。隻能算是為讨好玄宗和貴妃的“拍馬屁”之作吧。而這,又怎麼符合太白的性格呢!但是,玄宗當初召見李白進宮的原因,不也正是因為對其文采的欣賞麼?這不也是在給李白提供展示其才華的機會麼?無奈,又能如何呢!也正是在近距離接觸到帝王、朝廷的腐敗後,李白其實也是很失望的。尤其是從他的視角,看到了帝王的昏庸,後宮的奢靡,安祿山、高力士等的野心,他的内心更是充滿了失望與焦灼,同時也因其不被重用而憤憤不平,有時甚至也是牢騷滿腹。從他當時的很多詩文,都可以看出李白的這種情緒來。玄宗在接觸了李白一年之後,由于李白自身的諸多放浪不羁、不拘小節的行事風格,以及醉酒誤事,甚至是酒後失态,玄宗也對其漸生不滿與嫌棄,有意在疏遠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這雖是杜甫後來寫的,但當時的玄宗,即使再有涵養,在那樣一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對于李白這個小小的翰林,可能對他的這種有失君臣禮節的行為不放在心上麼?反過來,同時李白在思考事涉自身的前途時,也意識到了行為的不當之處。因此李白實際也是在努力樹立形象,試圖挽回因酒造成的不好局面的。其作《清平調》就可見努力的姿态,因為他也意識到身邊小人的讒言已經造成了與玄宗的隔閡,玄宗已經有不再喜歡他的表現了。這在李白所作的《玉壺吟》中,能看出李白還是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的。在《玉壺吟》中李白寫道:“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鳳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稱觞登禦筵。揄揚九重萬乘主,谑浪赤墀青瑣賢。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隐金門是谪仙。西施宜笑複宜颦,醜女效之徒累身。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由此可見,李白的思想意識中,感知其自身漸漸被玄宗冷落,原由是“宮中妒殺人”。他也想效仿漢代的東方朔一樣左右逢源,結果實際是反被嫉妒陷害,小人進讒。一代帝王,即使再有惜才之心,也是慢慢被耳邊風和朝臣的議論所左右的。于是,找了個合适的機會,将李白“賜金放還”。實際就是體面地“逐出宮門”了。這一年是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雖然距安祿山起兵反叛,還差11年。但是,李白也看到了安祿山擅權亂國,攪亂後宮的亂象,以及楊國忠權傾朝野的狼子野心。這兩點,李白在《古朗月行》中,以“蟾蜍蝕月”的民間傳說來暗喻,以提醒當權的玄宗注意。奈何玄宗當時已被荒淫蒙蔽了心智,根本聽不進忠言。所以,李白也是焦灼憤懑,借詩言事,“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借月起興。日為君象,月為臣象,月盛而日衰,這就向世人表明,安祿山已有反叛的迹象。“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怆摧心肝”。這也真的是無可奈何,隻能自己肝腸寸斷吧。已被“賜金放還”,處江湖已遠,其心志與呼聲更不可能傳到玄宗的耳朵裡。一聲長歎,肝腸寸斷,本就人微言輕,現在更是無可奈何。所以,借詩言情,望月傾訴,而又不敢直言。隻能以傳說中的蟾蜍蝕月來隐喻。這也是古代文人通常慣用的寫作方式,避諱以自保。就如白居易也說“漢皇重色思傾國”,以“漢皇”而指玄宗,等等。從詩中可見,李白還是希望能夠出現一位力挽狂瀾之大英雄的。就如後羿射掉了九個太陽一樣,天上人間清明安靜!焦灼之心溢于言表,因此說“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意思就是月亮已經沉淪迷惑了,趕快離開吧,沒什麼可以觀看欣賞的了。這正是安祿山亂了後宮的倫理,楊國忠攪亂了朝綱的暗喻。但是,如此憂愁又能怎樣呢?悲痛之情,似肝腸寸斷!“憂來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由此可見,太白仙人當時的無奈之情!其實,從史料記載,安祿山稱楊玉環為母,玄宗為父,年齡相仿,甘心做小子,實際從内心裡就是一種忍辱。每年稱臣納貢,實則是在隐忍,蓄勢待發。隻等時機成熟,便可舉事。曆史證明,事實也的确如此,當玄宗四川避暑,安祿山占領京城的時候,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進入皇宮,更是對昔日的妃嫔宮女,極盡霸掠之能事。就連昔日玄宗的寵妃——梅妃,也是被逼自缢。而後安祿山稱帝,這是何等的贻笑千年之事。當年李龜年也因氣節而拒絕為安祿山演奏歌唱,受盡折磨後流落江南,才有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千古名篇。從這首詩所反映當時的心境可以推斷,李白的這首《古朗月行》當作于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剛剛被玄宗“賜金放還”之後。李白本沒有要離開之意,雖然在宮中時的一些詩作中表達有想離開之意,如在《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詩中說“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峤。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雖說詩中是一種想歸隐山林的的心态,但其實這也僅僅就是一種牢騷心态的釋放。真實的心态,還是希望能夠在朝堂上争得一席之地的。李白自24歲離家,直到44歲,整整20年過去,都沒有回鄉省親,原因是什麼?有沒有“無顔見江東父老”的心态呢?從其性格和出遊之“初心”來分析,應該是有這種心境吧。懷着這種心境,這個時候忽然被攆出了朝廷,既不是外放做官,也不是外出巡查,更不能衣錦還鄉,真的是很沒有面子,但是又無可奈何!因為畢竟是“賜金放還”。而非無情驅逐。這也可以看出,李白在玄宗的心目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本來三年前,42歲的李白還在表白“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還放豪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高調入宮,玄宗為其親手調羹,那是何等張揚。如今卻是如此結局,同時又有對朝廷的前途揪心,所以,隻能以這首月行之詩,而訴内心憂患之實。實際上,李白在安祿山舉兵反叛之前,曾隻身前往北方一探虛實,這為李白掌握真實的情況提供了依據,也更加重了李白憂患之心情,也更能體會到李白在詩中的那種焦灼。朗月行,行月間,月間行,行間賞月,因月而思,因思而慮。本應是詩和遠方的情懷,卻背負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李白在《襄陽歌》中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月之于李白,是生命的寄托,是情感的宣洩。他能夠“舉杯邀明月”,看到“對影成三人”,這是人格化的意境,“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是意境中的理想。意境也好,理想也罷,月行,月訴,借月抒懷,行中有訴,訴中有憂。一首《古朗月行》,李白憂國憂君憂社稷的情懷可見一斑,故而感想之餘,掩卷深思,而作小詩一首。品李白《古朗月行》之歎——月行,月訴不惑入朝預報國,谪仙折業志不折。無奈身處江湖遠,終是蓬蒿空慮多。

古朗月行千古名句(月行月訴)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