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生活呈現的狀态未能滿足你自己内心的期待時,不要一味去抱怨外界的環境差強人意,而是反求諸己,看看自己的心态和言行是否存在問題,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道理。
《孟子》說過: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等到自己的身心正了,那天下的人自然也都歸服于你了。
不管是一件事情未能達到自己的期望,亦或是某一種人際關系沒有自身想象的那麼圓滿,都可以在自己的态度中找到根源。
比如拿人際關系來舉例子,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見一些人情冷漠,生性涼薄的事件,很多人在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總會抱怨為什麼人性如此殘酷,但是從客觀角度來看,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所以人情冷漠也不過是世間常态。
所以當我們因為人情冷漠而産生痛苦時,其實從根源上來說,也是自己沒有正确接納人性的胸懷,而導緻自己高估人性而産生的結果。
有一些問題是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夠恰當所緻,比如說德行不夠、能力不夠,而有一些問題則是因為自己的态度不夠平和所緻。
若能接納該接納的,看淡該看淡的,自然能夠釋懷心中的諸多郁結。
曆史上有一人叫孟嘗君,他招攬食客三千,成為曆史佳話,但是在他招攬賓客期間,也出現了一些小小的插曲。
有一次,齊王廢除孟嘗君的職位之後,一般食客都遠走高飛,後來在馮谖的相助之下又再次複職,而那些曾經遠走的賓客,在孟嘗君複職之後又一一趕了回來。
孟嘗君面對這幅場景,就感慨地說:“我素來好客,所以奉養賓客三千多人,可是這些賓客看到我遭受免職之難之後,便一一背叛我,遠走高飛,現在他們還有什麼臉面再回來見我呢,等一下我見到他們一定朝他們臉上吐口水,羞辱他們。”
而這個時候馮谖卻躬身下拜,孟嘗君問他:“你是替賓客道歉嗎?”
而馮谖說:“不是的,我是為您剛才的失言而道歉。”
孟嘗君這個時候愣了一下說:“我不懂你的意思。”
而馮谖又說:“你聽過一句話嗎,這句話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世界上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死,這是生命必然會經曆的,有錢有地位的人一定會有很多人和他交往,而貧賤的人則朋友很少,這也是一定的道理。就像那些趕大集的人一樣,天一亮大夥你推我搡的沖向市場,天黑的時候他們就快速離開市場,這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早晨,厭惡黃昏,而是因為他們心中想要的東西,在黃昏的市場已經空無一物。
這就像您失掉了高位之後,賓客都離散,而當你離開的時候,他們又再次歸來,這不需要怪他們,更不需要因此而斷絕了延攬賓客這一條路,希望您能放棄前嫌,仍然誠心去接納他們,好好善待門下賓客。”
孟嘗君聽到這裡之後若有所思,又朝馮谖一拜,說到:“我一定遵從您的建議,能聽到您的這些指教,怎麼能不遵照您的言語去做呢。”
二、
天亮之後街道上出現你推我搡的衆人,那是因為市場有利可圖,當黃昏之後衆人徒自散去,那是因為可圖之利以随黃昏落下。
衆人聚散與是否厭惡黃昏無關,一切皆為逐利而已,這就是趨利避害。
就像孟嘗君的食客,利來時人聚之,而利散時作鳥獸散,此時孟嘗君不該抱怨賓客冷漠,一切能作常态視之便可。
如馮谖所說的這句話,“物有必至,事有固然”,世間的事物都會經曆一定的階段,而人生的一些事情必然會存在其中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存在其必然的規律,而我們面對這些規律,不是以自己的主觀情緒抗拒其存在,而是順應規律而為之,接納規律使然就好。
《菜根譚》說:饑則附,飽則翺;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意思就是說:饑餓潦倒的時候就去投靠人家,富裕飽足的時候就遠走高飛;看到人家富貴的時候就去巴結,當人家衰敗貧窮的時候就掉頭而去,這是多數人都有的通病。
人貴而附之,人貧而散之,這都是世間常态,人生在世,變化莫測,我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會遇到什麼樣的變故,而在經曆這些變故之時,自己更不知道會經曆怎麼樣的人情冷暖。
在這人情變故之中,有的是因為不得已而為之,有些人則本就是牆頭草,所以面對這種世間常态,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抱怨,而是把這些事情當做春去冬來,晝夜轉換的現象看待,自然能釋懷自己的情緒,以淡然之心處之。
就像孟嘗君抱怨賓客一般,殊不知這隻是人之常情而已,用“物有必至,事有固然”的态度去面對,自然能釋懷心中怨結。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