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有三大疑案,百年來聚訟紛纭,分别是:太後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即位。坊間傳言,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因摯愛董妃之死看破紅塵,出家五台山。
關于順治出家,曆史學家孟森、陳垣、鄧之誠等均做過研究,基本結論是順治曾有意出家,但出家未遂。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鄧小軍新著《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通過考察得出結論,認為順治出家确有其事,引起各界關注。
在該書中鄧小軍提出:順治假死、真出家,是事實。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後,順治錫止河南睢州白雲寺。康熙四十九年正月,順治圓寂于睢州白雲寺。九月,康熙為紀念父皇順治而建立禦匾集群于白雲寺。順治出家的根本原因是承受佛教之感召,直接原因則是對董小宛的生死戀以及董小宛之死。
鄧小軍還表示研究中所用文獻多為“首次披露、首次使用或首次提出新解釋”,書中使用的九十幅照片,“大多數為相關珍稀善本書影、相關珍貴原始石刻文獻照片、拓片,多數為首次正式發表或首次使用于本題目研究”。而這些原始文獻、原始石刻文獻,大都是在近半世紀才逐漸公諸于世,孟森、陳垣等前輩學者未能得見。
關于順治出家,鄧小軍主要考察了九種石刻文獻,其中最重要的是河南民權白雲寺的康熙禦匾集群。
2015-2017年,鄧小軍五次赴白雲寺,認定白雲寺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禦匾集群(含五塊禦匾)的真實性。他認為這些匾額均系康熙皇帝為父皇順治圓寂所建,其共同主題是紀念父皇順治。其中,白雲寺山門殿北門門額康熙禦制石匾的南面銘文“(先)王宔”,是證明順治安葬于白雲寺的關鍵性證據。
該匾北面銘文大字題詞“當堂常賞”,此前已經有人注意過,認為其隐文表示“皇帝順治”之意——“當堂常賞”四字各自部首筆畫隐藏“皇帝順治”四字,是為摘字法。而南面銘文,據鄧小軍考證,其大字題詞為:“(先)王宔”。“宔”字訓為神主,或藏神主之神龛,此外絕無二義。
鄧小軍認為,北面銘文“當堂常賞”作用相當于孝陵崇樓廟号碑,南面銘文“(先)王宔”表示先帝神主之意,其作用相當于河北遵化清世祖孝陵隆恩殿神主;而匾額建立于白雲寺山門殿北門門額,表示白雲寺即順治父皇陵寝。因此,白雲寺藏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禦制“(先)王宔∣當堂常賞”第二次刻石殘匾就是順治皇帝安葬于此的确證。
“(先)王宔∣當堂常賞”匾額及拓片,圖片均來自鄧小軍著《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
此外,鄧小軍表示曾四次赴山東鄄城郭水坑村、一次赴山西五台山考察;并結合文獻材料如康熙《菩薩頂》、 《五台有懷》等詩歌破解順治出家疑案。例如,他找到查慎行《白雲寺佛定和尚語錄序》,證明《玉明族祖碑》“玉明和尚赴京取經于聖祖仁皇帝”、康熙賜白雲寺“滿朝銮駕”是信史;又如,他破解白雲寺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十九日尊勝陀羅尼心經幢題記兩印章銘文(“桶通”、“行派卌”),暗指順治皇帝出家之徹悟及其在佛教的地位,等等。最終鄧小軍在《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一書中考察順治的部分橫跨五十年(1661-1770),分為順治出家山西五台山、錫止河南睢州白雲寺、圓寂于并安葬于白雲寺三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