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疫情又出現反撲趨勢,成都、深圳、廣州等多個中心城市的防控措施升級。
這對當下的經濟形勢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上個月,就連華為都發出“活下去”的聲音,企業家們的困境可想而知,中小企業就不用說了,早已是哀嚎一片。
至于房地産,最近兩個月的關鍵詞已經不是房企暴雷,而是一些樓盤爛尾引發的“停工停貸”潮。
然而,有句話說得好,悲觀者往往正确,樂觀者才會成功。
看空經濟當然是有理由的,但看空者除了收獲“正确”,什麼都做不了,隻有主動、樂觀地擁抱變化,才能做出有意義的行動。
暢銷全球的《反脆弱》,有一句話說得好: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如果你還活着,你的内心深處就會喜歡一定程度的随機性和混亂。
所以,不确定性也是人性深處的一種偏好,要學會與它握手言和。
事實上,觀察當前經濟形勢,也并非全是悲觀信息,至少尖子生還沒有躺平,仍在咬牙往前沖。
以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為例,今年以來,出台不少穩企、暖企舉措,咬牙扛住經濟下行的壓力,至少已有三個數據,傳遞出積極的信号。
一是市場主體,截至6月底,廣東各類市場主體達到1572.5萬戶,同比增加8.6%,約占全國1/10,穩居全國第一。
這意味着,每八個廣東人,就有一個是老闆。市場主體是經濟運行的基本單元,每增加一個市場主體,就意味着增添一份動能和信心。
二是上市公司,截至8月17日,廣東A股上市公司達到801家,比去年底新增約50家,穩居全國第一;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累計14.37萬億元,僅次于北京,居全國第二。
如果計算全口徑的話,截至2021年年底,廣東境内外上市公司達到1102家,成為全國唯一上市公司超過千家的省份,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22萬億元,超過法國、德國。
上市公司是市場主體中的優秀代表,是一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代表。
三是龍頭企業,《财富》雜志8月發布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廣東有17家企業上榜,相比2021年新增一家,數量僅次于北京,穩居全國第二。
世界500強,一般是上市公司中的帶頭大哥,在各行各業都擁有極高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它們有着世界眼光,業務也是全球布局,代表着一個地區的國際競争力。
500強企業越多的地區,在全球産業鍊上的話語權就越高。
市場主體是塔基,上市公司是塔腰,世界500強是塔尖,今年以來,廣東這三個部位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第一經濟大省的韌性可見一斑。
那麼,廣東逆勢增長的“戰鬥力”來自哪裡?
我認為可以總結為兩點,一個是噸位優勢,一個是結構優勢。
01
廣東經濟的「噸位」
所謂噸位優勢,其實就是規模優勢、總量優勢。
在談及規模優勢時,經濟學家常用“熱帶雨林”這個概念來闡述,什麼意思呢?
熱帶雨林是熱帶地區的一種獨特的生态系統,常年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季節差異極不明顯,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極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動植物物種栖息地,僅亞馬遜熱帶雨林産生的氧氣就占全球氧氣總量的1/3。
因為動植物的數量足夠大、多樣性足夠豐富,熱帶雨林成為地球上抵抗力最強、穩定性最好的生态系統。
“熱帶雨林”現象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經濟體的規模足夠大,那麼它就可以具備足夠多的内部多樣性,在發展生态上形成一個超強的”内循環“,即使外部環境變化,受到的影響也極小。
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經濟規模,足以組建一個熱帶雨林生态。
比如GDP,廣東的GDP已達到12.43萬億元,連續33年位居全國第一,并已超過韓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距離全球第十的加拿大隻差幾百億美元,人民币稍微升值一點,就能反超加國。
廣州南沙港
當然,廣東的噸位優勢遠不止于GDP,在其他方面的體現會更明顯。
比如人口,廣東常住人口已達到1.268億人,比第二經濟大省江蘇足足多了4179萬人,比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多了2600萬,相當于兩個浙江省。
在全球來看,廣東省的人口規模已超過日本,距離世界排名第十的墨西哥隻差300多萬人。如果按照“實際管理服務人口”這個口徑,廣東大約有1.4億人口,與世界排名第九的俄羅斯相當。
不僅總量可怕,廣東的人口結構更是青春無敵。七普數據顯示,從60歲以上人口的比重來看,廣東隻有12.35%,而江蘇是21.84%、浙江是18.78%、上海是23.38%、山東是20.9%。
如果看15—60歲的人口數量,在廣東的占比高達68.80%,全國最高!這個年齡段的人口絕大部分是勞動力人口,是經濟建設的核心力量。
所以,廣東不僅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同時也是人口結構最年輕的省份之一。
再比如本外币存款,它被視為一個地區的資金總量,GDP反映的是财富的增量,這個數據反映的是财富的存量。
截至到今年6月末,廣東省彙聚的資金總量達到31.3萬億,穩居全國第一,相當于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的1.44倍、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的2倍。
再比如市場主體,廣東各類市場主體已達到1572.5萬戶,比第二經濟大省多了約200萬戶,比第三經濟大省多了約300萬戶。
再比如政府财力,2021年廣東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4萬億,比第二經濟大省多了4000億,相當于第三經濟大省的兩倍。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僅僅看GDP,廣東的領先優勢不算太大,尤其是面臨江蘇的追趕壓力,但在人口規模、資金總量、财政收入、市場主體等總量指标上,廣東都是一騎絕塵的存在,幾乎沒有對手。
有人說,廣東雖然在第一經濟大省的位置上坐了33年,但它的GDP仍然可能是被低估的。
總的來說,總量優勢、噸位優勢,為廣東經濟創造了一種“熱帶雨林”效應,表現出超強的抗擊打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也是廣東經濟挑大梁的底氣所在。
02
廣東經濟的「結構」
規模很重要,但如果隻有規模,沒有好的結構,仍然是一盤散沙,形成不了戰鬥力。
那麼廣東的結構優勢是什麼?咬定制造業不放松,堅持創新不動搖。
其實,廣東并非生來就是學霸,就在40年前,它還是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大省,工業基礎薄弱,缺乏自然資源,遠離中國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謂偏居一隅。
但廣東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港闊水深,而且離香港近,這意味着可以快速融入國際貿易的大循環。
當然,世界上并不缺乏廣東這樣的沿海區域,但它們當中的很多都選擇了轉口貿易,熱衷于做中轉站和連接器,賺”容易的錢“,但往往小富即安,并沒有很大的成就。
但廣東不一樣,容易的錢要賺,拼體力的笨錢也不嫌棄,而且是從”傻大黑粗“的制造業開始起家的!
磚是一塊一塊地搬,螺絲是一顆一顆地擰,愣是把一個農業大省幹成了”世界工廠“。
有一句話可以形容這個”世界工廠“的威力,大約在2008年之前,全球IC産業都知道這句話:東莞一堵車,全球都缺貨。
東莞一制造業企業内(圖片來自央廣網、南方 )
憑借“世界工廠”這門不怕苦、不怕累的手藝,廣東完成了原始的工業積累與資本積累。
當然,即使是這樣,很多人還是覺得“世界工廠”這個頭銜太土,不夠高大上。
但廣東也不介意,不僅沒有放棄傻大黑粗的制造業,還咬定青山不松口,一條道走到黑,愣是把制造業幹成了高新技術産業。
這其中最能整事兒的便是深圳,現在說起深圳,所有人都會對這座城市豎起大拇指,覺得它科技産業搞得好,為國争光!但是你知道嗎,就在2010年之前,深圳最為人知的外号叫啥?山寨之都。
華強北就是深圳作為山寨之都的象征。
深圳華強北
“山寨之都”這個綽号沒叫多久,大約在2015年前後,深圳的城市形象就來了180度轉彎,從山寨之都變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科技城市,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大疆等科技巨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在深圳的成功示範之下,廣東把制造業越幹越起勁。
截至2021年底,廣東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約17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一,工業增加值超過5萬億元,約占全國1/9。
具體來說,全國90%以上的無人機、50%以上的彩電、40%以上的手機、30%左右的空調,1/4強的工業機器人、20%左右的冰箱和集成電路,均來自廣東制造。
另外,在列入全國統計的 41 個大類工業行業中,廣東省就有40個,銷售産值居全國前三的行業有25個。
這種強悍的制造能力,是世界上很多發達地區都不具備的。
美國的加州在産業升級過程中,隻專注于研發、設計,幾乎沒有保留制造業,而廣東不僅沒有放棄,還把制造業越做越強,這是廣東區别于加州的一點。
從世界各國産業升級的經驗來看,制造業是本,創新是源,固本才能培源。
如今的廣東,已經嘗到堅守制造業的甜頭,創新能力已經收到世界的認可。
據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被列為一個科技集群,并連續兩年排名中國第一、全球第二。
在國内的話,廣東的創新力也是遙遙領先的,以下是根據國家知識産權局發布的《2021年知識産權統計年報》整理出的一個排名
2021年,廣東的專利授權量,達到10.28萬件,同比大增45.5%,總量、增量,都穩居全國第一。
廣東的創新力,還體現在産業集群的梯隊方面,老一代的華為、美的、格力、TCL等巨頭至今仍活躍在潮頭浪尖,未曾止步。
中年一代的騰訊、網易、比亞迪、大疆科技,也在不斷創造驚喜。比如比亞迪,今年上半年的營收,逆勢大增65.71%,市值一度突破萬億元,堪稱最靓的仔。
初生代的小鵬汽車、廣汽埃安、粵芯半導體、希音、雲從科技、小馬智行正、優必選正在嶄露頭角,這些新面孔大多來自廣州,它們在各自領域都是響當當的頭部企業。
老中青三代,每一代都很能打,這便是廣東創新集群的強大陣容,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樣闆。
03
廣東的「不足」
說了廣東這麼多厲害的地方,有網友可能會說,老孫你隻會吹牛,難道廣東就沒有缺點嗎?
當然有,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廣東的不足和它的優勢,同樣明顯,我随便說幾個,相信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第一是人均數據不行,廣東很多總量數據都是全國第一,但架不住人多啊,一算人均數據時,就不見得有很大優勢了。例如,廣東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就被江蘇、浙江甩開了一大截。
這是為啥呢?珠三角之外,廣東還有粵東西北等大量的欠發達地區,這些地方大部分位于山區,區位條件差、基礎設施弱,很難靠珠三角帶動。
數據顯示,廣東還有三分之二的地市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些地區的基礎建設與轉移支付,主要靠廣東省自己來統籌,負擔還是挺重的。
所以,廣東經濟總量和稅收貢獻都很大,但人口多、負擔重,特别是人均财政支出不高,曾經一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點不可忽略。
第二是教育資源緊缺,可以說,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廣東和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北這些文教重鎮相比,還有不小的短闆,尤其是人均教育資源,更是差了一大截。
根據教育部的“雙一流”工程,雙一流大學,北京有34所,江蘇有16所,上海有15所,廣東隻有8所。而一流學科數量,北京有90個,上海有64個,江蘇有48個,廣東隻有21個。
要知道,廣東可是一個有着1.26億人口的省份,人口總量相當于6個北京、5個上海、1.46個江蘇,如果計算人均教育資源,廣東的缺口非常大,需要花錢的地方還很多。
基礎教育也不用說,這個大家都能感覺到,之前有多個排行榜顯示,廣東和河南位列全國高考最難的兩大省份,基礎教育資源的供應十分緊缺,高考競争壓力大。尤其是深圳,連小學和中學的學位都嚴重不足。
高質量的教育,是創新的基本前提,教育資源不足,為廣東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隐憂。
第三是文化氛圍不足,一直以來,有論者會把廣東稱之為“文化沙漠”,這一點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相比北京和上海,廣東在文化影響力上相對弱一些。
當然,廣東文化曾憑借香港電影、粵語歌風行全國,但如今,随着香港影視産業的衰落,廣東文化已不複當年之猛。
可以說,廣東是把“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貫徹得最好的省份,但文化建設相對不足。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若論文化産業的産值,廣東可是連續很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的。
為啥呢?因為廣東的文化産業主要是在線音樂、網絡遊戲、數字出版、動漫動畫、工業設計等科技文化産業,而這些産業之所以強,是和廣東的高新技術産業結構分不開的,并不能等同于文化氛圍。
吳曉波就曾說過,深圳是一個被理科生“統治”的城市,他希望這座城市能夠多一些音樂會、小劇場、圖書館,多一些憂傷的文科男。
04
擁抱變化,自我叠代
總的來說,廣東經濟的優勢在于,它強大的自我叠代和更新能力。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的制造業經曆了加工貿易、輕工業、重工業、數字經濟等多個浪潮。
在每一次浪潮襲來的時候,廣東經濟都是最先适應新環境,最先啃下硬骨頭的那個。
從懵懵懂懂的“三來一補”,到傻大黑粗的“世界工廠”,再到專精特新的創新灣區,從1000多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到今天的大灣區建設,廣東永遠都在擁抱變化,從未抱殘守缺、停滞不前。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片區
這大概就是廣東經濟的韌性所在,在“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語境下,廣東的這種韌性,給中國經濟增添了一絲信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