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吃貨在吃那些長得白嫩細軟、肉質Q彈緊緻的腕足類海鮮的時候,都會略帶迷惑地想一想:我今天吃的是章魚/墨魚/烏賊/鱿魚/八爪魚……哪個來着?
畢竟在吃貨們眼中,它們的“真身”其實是章魚小丸子、鱿魚圈、烤墨魚幹……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是:好吃!至于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别,那可就是超綱題了。
鑒于此,今天小編就來當一次課代表,幫大家補一補這三位的課。
~ 章魚、鱿魚、墨魚,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
大家之所以對這哥仨傻傻分不清楚,還是因為它們的長相太具有迷惑性了,都是滑溜的身子、大大的腦袋、好多條腿,哪個名字對應哪個魚,不仔細觀察還真是分不出來。
其實正如《水浒傳》中的“阮氏三兄弟”一樣,章魚、鱿魚、墨魚也是名副其實的“軟式三兄弟”。它們本是同宗同源的“一家人”,就連标志性的“大長腿”也是家族基因。從動物學角度來分,這哥仨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而“頭足綱”顧名思義就是“腦袋以下全是腿”。
雖然它們的名字中都帶有“魚”字,但嚴格來說,這三位都屬于貝類(軟體動物門俗稱貝類),和我們常見的扇貝、鮑魚、海螺等都是親戚。之所以外觀差别這麼大,是因為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它們的祖先不滿足于貝殼狹小的活動空間,經常主動出擊掠取高營養食物,久而久之,貝殼就轉化為身體内部的骨頭。其中章魚的骨頭已經完全消失,整個身子都是肉。
别看現在的它們成了人類這個“兩腳獸”的盤中餐,遠在五億年前,頭足綱可是“名門望族”,生物種類有一萬多種,在海裡橫着膀子走都沒問題。但經曆了兩次生物大滅絕後,如今的頭足綱生物隻餘700多種,主要都是各類的章魚鱿魚墨魚,所以了解了我們常吃的幾種,也算是對這個群體入了門。
下面我們就來一個個地介紹吧。
~ 章魚 ~
章魚就是我們常說的八爪魚,又叫八帶、八帶鮹、望潮,看它的名字就知道它有8條腿。因為其他兩位兄弟都是“10腿族”,所以光是數腿就能輕松辨别出章魚。
章魚的8條腿長短相當,頭圓圓的像個氣球。平時生活在海底,喜歡黑暗的環境,是典型的夜行性動物。因為身體非常柔軟,所以它們最喜歡幹的事情可能就是鑽洞,無論是珊瑚、貝殼還是石頭縫,哪裡都能是它們的藏身之所。
正因為如此,漁民們也就投其所好,把專門用來捕章魚的罐子連成串抛入海中。算好了時間拉上來,章魚就乖乖地趴在裡面了。
章魚和墨魚一樣,也會在危險的時候噴墨,除此之外,它們還非常聰明。2016年4月,新西蘭國家水族館的一隻名為“Inky”的章魚,就利用水族缸半開的疏漏,走過房間鑽進排水口,穿過50米長的水管,成功地逃回了海中。
哦對了!那個曾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預測8場比賽全中的“預測帝”保羅,也是一隻章魚哦~
~ 墨魚 ~
墨魚也叫烏賊、花枝、烏魚,最會噴墨的那個就是它。雖然攻擊敵人時很機警,但它們在生活中卻是個懶蟲,總喜歡找個空間鑽進去睡覺,眼睛也總是一副沒睡醒的樣子。
三兄弟中,墨魚體内的骨頭是最大最硬的,名叫海螵蛸,是一塊石灰質的硬骨,它把墨魚的身子撐的扁平寬大,因此想識别墨魚,找那個最像袋子的就對了。
和章魚不同的是,墨魚的身體周圍有一圈短短的周型鳍,在海裡遊動時就像一圈翻滾的浪花。别看它外表蠢萌蠢萌的,在海裡它們可是很兇猛的肉食動物,吃東西隻吃活體,是天生的獵手,如果群體密度太高或太饑餓,彼此還會互相殘殺、相互吞食。最厲害的是稱霸深海的大王烏賊,連抹香鲸都沒在怕的。
但是即便如此,墨魚也沒能逃過成為盤中餐的命運。因為它們喜歡光亮,漁民們在海上架起漁燈,就能将它們吸引過來一網打盡,也是很方便了。
~ 鱿魚 ~
想辨别鱿魚就更簡單,看鱿魚圈就可以,隻有長成圓筒型的樣子,才能方便被人們切成圈嘛。因為這個特點,鱿魚也叫槍烏賊、柔魚、筆管,可以說非常形象了。
雖然鱿魚的體内也生長着一片骨頭,但卻是不同于墨魚的軟骨,看起來就像一片薄薄的塑料。它也有肉鳍,但是隻分布在體末兩側,像耳朵一樣,非常好辨認。
它和墨魚一樣,也是個熱愛光明的小夥伴,因此用光吸引就能捕撈。人們對鱿魚可能比對章魚、墨魚親切的多,畢竟被大街小巷的“轟炸大鱿魚”、“烤鱿魚”以及最讨厭的“炒鱿魚”洗禮後,想不印象深刻都難。
當然啦,知識還是為美食服務的,了解了章魚、鱿魚、墨魚的區别,才能更好地品嘗它們嘛,畢竟這三兄弟也是各有風味。
市場上鮮活的章魚比較多,因此白煮和清炒就很鮮美;墨魚大多以凍品為主,脆嫩爽口,紅燒、燒烤都很好吃;鱿魚水分多、肉質嫩,鐵闆、油炸就能稱霸街頭。不過具體怎麼選擇,大家可以随意發揮。
在挑選的時候,要選擇那種體型完好堅實,色彩自然有光澤,柔軟不僵硬的那種,外表黯淡渾濁者則不宜選購。
最近這三樣“小鮮肉”都到了季節,味庫為大家精選了鮮活的八爪魚和冰鮮的鱿魚筒,想嘗鮮的小夥伴可以行動起來了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