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剛兌”時代買理财比較簡單,看“預期收益率”就行。但淨值化轉型之後,“業績比較基準”逐步取代“預期收益率”成為重要投資參考因素,選擇理财産品對投資者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那麼,什麼是業績比較基準,和預期收益率又有什麼區别?作為普通投資者,該如何使用這個指标呢?
不代表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
業績比較基準是指理财産品管理人根據産品投資範圍、策略和市場等測算得出的參考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業績比較基準是根據當前市場數據測算出的結果,由于市場存在不可預測性,因此該指标不代表未來實際收益,也不代表該産品的過往曆史業績。
目前銀行理财産品不承諾保本保息。因此,目前在售的大部分銀行理财産品均已在産品說明中明确,“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
以《彙華理财-彙理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财産品2022年019期産品說明書》為例,文本中用加粗的方式标明:“理财産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于理财産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本理财産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投資者最終可獲得的實際收益,不代表理财産品管理人對本理财産品的收益承諾或保證,投資者所能獲得的最終收益以彙華理财根據本理财産品的投資運作情況實際支付給投資者的收益為準。”
今年以來,由于資本市場波動,不少銀行理财産品實際收益率遠不及業績比較基準。據媒體統計,彙華理财近期到期的26隻理财産品,其業績比較基準約在4.35%~4.40%之間,然而有約20隻理财産品實際年化收益率不及業績比較基準,占比逾七成。且有産品兩者之間相差逾2%。例如彙華理财-彙理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财産品2021年022期顯示的業績比較基準為4.35%,年化實際收益率僅為1.80%。
如何理性看待業績比較基準?
不少投資者疑問,業績比較基準和跟以前的預期收益率有什麼區别呢?其實,業績比較基準體現的是産品性質、投資策略、市場情況等基本情況,僅具備參考價值,不代表收益承諾或保障。而預期收益率往往隐含剛兌性質,是個固定預期值,目前這個概念已逐漸退出銀行理财市場。
不過,“業績比較基準”也不是随便拍腦袋定的,而是管理人根據産品投資範圍、策略和市場等一系列因素,通過嚴謹詳盡的路徑綜合測算得出的。
還是以《彙華理财-彙理封閉式固定收益類理财産品2022年019期産品說明書》為例,其中明确,“本産品采用固收加投資策略,以不低于80%的資金投資于信用債等債權類資産,0-20%投資于權益類資産,杠杆比例120%-150%為例,基于有關市場預期和本産品投資策略進行測算,扣除管理費、銷售服務費和托管費等相關費用後,确定本産品業績比較基準為4.20%(年化)”。
因此,在理财産品淨值化時代,投資者可以綜合利用業績比較基準等指标,在投前了解産品管理機構資質、産品投資标的、策略、底層邏輯等,結合自身流動性需求和投資風險偏好選擇合适的産品,以更好匹配自己的投資目标。
(縱覽新聞燕趙都市報記者 張靜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