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柳絮紛飛的時候,花香滿城。你看,輕盈的柳絮,卻從不與花兒争寵,整日随風飛舞,飛到亭台樓閣上,落到池塘邊、水面上。山前村邊的小路,綠草茵茵的堤岸,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調皮地飄到天上去,又悄悄地落到地面,仿佛流動的白雪,在春天降臨人間。偶爾,它們還會追随蝴蝶的腳步,飛到牆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随飛揚。
古往今來,有很多寫柳絮的詩詞。很多詩人的筆下,柳絮成為漂浮不定、随波逐流的代言者,幾分傷感、幾分失意。當年,十四歲的陳曉旭,為劉柳絮寫了一首詩,清新又有溫度。她說,我是一朵柳絮,長大在美麗的春天裡,因為父母過早地把我遺棄,我便和春風結成了知己。這一句,最為感人。
一向以豪放著稱的蘇轼,也曾為柳絮填過一首詞,婉約細膩,不輸婉約派詞人。公元1081年,因為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的蘇轼,四十四歲,經此打擊,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黃州的這段時期,他寫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詩詞。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這首水龍吟,是蘇轼詞韻他的好友章楶而填的一首詞。當時,章楶任職于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經常與蘇轼在書信中以詩詞往來,彼此酬唱,不亦樂乎。章楶填了一首詠柳花的詞,蘇轼大為贊賞,認為此《柳花》詞妙絕。
豁達樂觀的蘇轼,為什麼會次韻一首傷感的婉約詞呢?或許從他寫給好友的信中,我們能找到答案。
當時,正是暮春時節。柳絮飛揚,章楶遠離家人,在外地任職。公務之餘,關上房門,他獨自面對漫漫長夜,思念遠方的家人和好友,心中苦悶無處訴說,無人傾聽,隻能寫入詩中,好友蘇轼寄去,聊以告慰自己。
善解人意的蘇轼,何嘗不能體會好友的内心?他自己輾轉這麼多地方,對于好友的心情,感同身受。他寫了這首楊花詞,寬慰遠方的朋友。蘇轼筆下的楊花,實則寫的是以為仕途而漂泊的章質夫,同時,也是天下所有漂泊在外的遊子,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蘇轼自己。
柳花與楊花,名字雖不同,實則都是柳絮的别稱。同寫柳絮,很多人對于章楶的原詞頗有微詞,因為他的上片和下片,表達的主題不一緻,白玉有瑕。但是他的詞,語言清麗,起筆便點出主題:燕忙莺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假如沒有蘇轼的次韻,章楶的詞,也是一首精品。
但是,大家更喜歡蘇轼的楊花詞。楊廣開鑿大運河,讓人在河邊廣泛種植柳樹,并為其禦賜姓氏楊,楊柳的别稱因此而來。
同是描寫雪花,謝道韫說,未若柳絮因風起,生動形象又富有詩意,而她的哥哥卻說,仿佛在空中撒鹽。當然,以此對比蘇轼和章楶,有失公正。我們在肯定章楶的同時,一起品味蘇轼楊花詞的魅力。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轼 〔宋代〕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萦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随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詞的上片,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楊花離枝墜地,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嬌柔的柳枝,就像思婦受盡離愁折磨的柔腸,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裡,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莺啼聲驚喚起。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詞中的從教,意為任憑。詩人開篇即寫出楊花的特色,與花相似,但又不是花,沒有人珍惜它們,任憑它們被風吹落。
詩人用細膩的文筆寫出楊花的獨特,說它非花,但它的名字卻是楊花,也曾裝點春天,與花兒同開同落。詞中的墜,似再說楊花無情,是為了與後面有思,形成對比。
自古以來,楊花似乎成為随波逐流、薄情的象征。實際上,楊花卻是有情有義的。你看,它們未曾離枝前,隐身枝葉間,低調隐忍、從不刻意表現自己。
鵝黃色的楊花與嫩綠的柳葉混在一起,讓人分不清楚。即使它們很少被人珍惜,也無怨無悔,跟随春風飄到天涯海角,從不停歇。
“抛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唐代詩人韓愈,在詩中說,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沒有才思的楊花,到了蘇轼筆下,變得有了思想,自然引出後面的人花合一。
楊花離枝後,化身輕盈的柳絮,獨自飄零,飛到世界各個角落。所到之處,很快就會長出綠蔭一片。它們從不向别人乞憐,路旁籬外池塘邊,落到哪兒,哪兒就是家,随遇而安,抛家,這一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柳絮脫離母體,随風漂泊的姿态,把原本傷感的離枝飄零,寫得詩意盎然。
“萦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詩中的柳絮化身為承受相思之苦的佳人,愁腸百結,相思難眠。萦,意為萦繞、牽念。詩人别出心裁,把細長柔軟的柳枝,比喻為柔腸。
遊子思念家鄉,那麼與有思的楊花,也會懷念自家的家。對于楊花來說,它們曾經栖息的柳枝,垂下無數枝條的柳樹,就是它們的家。所以,詩人才會憐惜楊花,讓柳枝化為柔腸,日夜思念漂泊在外的遊子,楊花。
至此,花是人,人為花,難以分辨。故以柔腸為喻。她那一雙嬌媚的眼睛,因為徹夜不眠變得慵懶迷離,在春日裡想要努力睜開雙眼,卻又困意難消,情不自禁地又閉上。詩人明寫佳人相思、為離愁之苦傷感,實則寫楊花的深情,常被人忽視。這也是蘇轼的這首詠楊花詞超越章詞之處。
“夢随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莺呼起。”這幾句真是妙筆生花、渾然天成。慵懶困倦的佳人,春日裡進入夢鄉。在夢中,她跟随着風兒起飛,飛到萬裡之外,想去心上人所在的地方,尋找他的足迹。睡夢正酣時,幾聲黃莺的啼叫把她叫醒。還沒有來得及夢見心上人,就已被驚醒,回到現實。
唐代詩人金昌緒曾寫過一首春怨詩,一位女子,趕走黃莺,不讓它驚了自己的夢,因為她想在夢中見到心上人。打起黃莺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寫得惟妙惟肖,可愛有趣。蘇轼的靈感,應該來源于此。不過,蘇轼的化用,更為巧妙。因為前者仿佛是在出演情景劇,提前準備好了劇本。而蘇轼在詞中的描寫,更為真實、貼近生活。女子并未刻意去做什麼,一舉一動,都是順勢而為,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可見,能寫出豪邁詩詞的蘇轼,他的婉約詞,空靈生動、灑脫飄逸,不落窠臼。詞中既有佳人相思離愁之神,又有楊花之魂,于冥冥之中,它們心意相通。佳人在夢中神遊飄蕩,隻為尋郎,可惜,人未見夢已驚。楊花欲起又落,似去又還,徘徊不定,兩者何其相似?
似花還似非花,如此唯美的意境,讀者仿佛已慢慢領悟到精髓。哀怨的相思,纏綿的情意,在蘇轼筆下變得輕靈動人,真切感人,讀來愛不釋手。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清晨的風吹雨打後,哪裡還能尋到楊花的蹤迹?原來它們早已落入池中,化身浮萍。蘇轼曾經親自做過試驗,把楊花放入水中,果然成為浮萍。蘇轼不是科學家,對于他說的話,我們無需苛責其是否符合真理。李白還曾在詩中說,飛流直下三千尺呢。詩詞中的誇張,有時候是為了升華主題。
詞的下片,詩人用浪漫的文筆,尋找楊花的蹤迹,用比喻、拟人、反襯等多種方式,突出楊花的多情和有心。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在詩詞創作中,反襯經常用到。詩人以落紅襯托楊花,通過詢問楊花的蹤迹,襯托離愁。
楊花飛盡,詩人不覺遺憾。讓詩人傷感的,卻是西園裡百花凋零,滿地落花再也不能連接到枝頭。一花飄落,尚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賞。落紅難綴,春光不再。正如杜甫所說,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此處的不恨,與上片的非花、無人惜想遙相呼應。這種曲筆傳情的寫作手法,傳神貼切。詩人雖寫了别人對于楊花的看法,但他的内心,依然關心楊花,不是無情,而是有心。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楊花的歸宿。假如可以把春色分成三分,那麼有兩分歸于塵土,一分歸于流水。飄零的落花歸于塵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飄零的楊花落入流水。此時,已是暮春時節,詩人憐惜楊花,憐惜春光短暫,難以挽留。
除了蘇轼之外,很多詩人也有類似的用法。唐代詩人徐凝對揚州情有獨鐘,他筆下的月色,與衆不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以及宋初詞人葉清臣,他筆下的惜春之作,分外傳神: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細細看來,水中飄落的,哪裡是楊花?一點一滴,分明是讓人傷心的眼淚。類似的比喻,來自一首寫梅花的詩詞:君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很顯然,蘇轼的化用,更為形象動人。
整首詞以離人淚收尾,韻味悠長,如餘音繞梁、多日不絕。你看,蘇轼筆下,精彩紛呈,目不暇接。他用文字為我們設計了不同的畫面,鏡頭不停地切換。從流水,切換到佳人的相思淚,然後切換成紛紛飄揚的楊花,情景交融中,其意境優美,讓人歎為觀止。
三分春色一分愁。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與明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