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推動生态文明建設我們能做什麼

推動生态文明建設我們能做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05:08:58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良好的生态環境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過去10年,武漢人民在“武漢藍、江城綠、百湖清”的亮麗風景中,感受着這個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設上的顯著變化。

推動生态文明建設我們能做什麼(三個關鍵詞感受武漢生态文明建設10年征程)1

武漢藍

越來越多的“武漢藍”,印證着武漢空氣質量的提升。

2021年,武漢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9天,空氣質量優良率為79.2%,比2018-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3.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平均濃度分别為37、59、40微克/立方米,比2018-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14.0%、10.6%、2.4%,臭氧(O3)最大8小時90百分位數濃度為155微克/立方米,比2018-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3.1%。

數據的背後,是武漢市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紮實舉措。

推進大氣污染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武漢健全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在該市所有街道(鄉鎮)布設小型空氣質量監測站,實施大氣污染防治“一點一策”。

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範圍擴大到2676平方公裡,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實現全覆蓋,開展多輪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專項幫扶行動,組織有關企業編制實施揮發性有機物“一廠一策”,155家重點企業實施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

強化面源污染防治,出台《武漢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開展工地文明施工整治和第三方抽查考評,建立實施建築工地不文明施工行為聯合懲戒、“十優”“十差”工地通報曝光制度;建設稭稈焚燒視頻監控系統,監控覆蓋面積2400餘平方公裡。

加強移動源污染管控,建立實施“生态環境部門檢測、公安交管部門處罰”的聯動執法機制;将全市域劃為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區。促進老舊車淘汰、新能源汽車推廣,累計淘汰黃标車12.5萬輛、老舊車5萬餘輛,推廣新能源汽車近9萬輛。

自2012年11月武漢市被列為國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試點城市以來,經初步核算,“十三五”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接近40%,并于2019年榮獲“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

推動生态文明建設我們能做什麼(三個關鍵詞感受武漢生态文明建設10年征程)2

百湖清

武漢依水而建,因水而興,166個湖泊星羅棋布、165條江河縱橫奔流,豐富的水資源成為承載千萬級人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态主體。

通過鎖定岸線、退漁還湖、小遊船整治等舉措,東湖水質告别劣五類,101.98公裡的綠道,環抱33.63平方公裡的水域,成為世界級景觀。

東湖治理是武漢聚焦打好碧水保衛戰落地見效的縮影。近年來,武漢強化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改善、水生态修複“三水統籌”的工作要求,不斷加大生态環境保護力度,全市水環境質量呈現穩中向好趨勢。

與“十二五”末相比,2021年,武漢市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提升18.2個百分點,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提升19個百分點,湖泊優良水質個數增加26個,湖泊劣Ⅴ類水質個數減少37個,首次實現劣Ⅴ類湖泊全面清零,納入省跨界考核的8個斷面水質達标率100%,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标率100%。

武漢全面推進“三湖三河”(南湖、湯遜湖、北湖、黃孝河、機場河、巡司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态修複,完成全市河湖排口排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面提标到一級A排放标準,污水處理總規模達到452.5萬噸/日,建成區65條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完善區域性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取締“十小”企業,全面消除散亂污“十小”企業對地表水環境質量造成污染影響;全市所有工業集聚區按照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在湖北省率先制定《武漢市禁止生産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規定》,有效減少了全市總磷排放量。

落實長江漢江武漢段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态補償機制,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專項行動,基本完成湖泊排口溯源整治任務。2017年以來,長江、漢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在優良水平,綜合污染指數呈現持續下降趨勢。

全面實施長江、漢江“十年禁漁”,江河湖庫“三網”養殖設施全部拆除,中心城區湖泊全部退出水産養殖。

創新推行流域河湖長制,在全市長江流域、漢江流域、巡司河流域、湯遜湖流域、梁子湖流域等17個流域設立市級流域河湖長,推動河湖長履職觸角從末端管理到源頭管控、流域統籌、水岸共治延伸。

推動生态文明建設我們能做什麼(三個關鍵詞感受武漢生态文明建設10年征程)3

江城綠

在武漢,家門口的綠意越來越濃。2021年,全市新增綠地1002.8公頃,新建各類公園123個(含口袋公園103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3.07%,綠地率40.0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82平方米。

圍繞打造世界濱水名城、濕地花城,武漢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保護,構建江湖相濟、湖網相連的城市水道,提升湖泊公園綠化景觀水平,建設全域生态水網。

全市生态保護紅線初步劃定,自然保護地體系不斷完善。“十三五”時期,武漢累計創建省級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1個、生态鄉鎮17個、生态村175個,創建市級生态鄉鎮28個、生态村458個。

沿江82家化工企業完成關改搬轉,清理騰退岸線47公裡,複綠岸線788.13萬平方米,長江兩岸(含漢江)植樹造林2.14萬畝,長江、漢江核心區實現“一無一化一提升”(無貨運、船廠碼頭,公務、旅遊碼頭集約化運營,城市濱江生态景觀明顯提升)。

堅決推進淨土保衛戰,開展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環境污染狀況調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塊檔案,督促實施重點污染地塊治理修複工程,加強固體廢物、化學品與重金屬污染防治,大幅提升醫療廢物收集處置能力。

鋼鐵、化工、食品、紡織等傳統優勢産業大力實施綠色化改造提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四大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5.82%,助推城市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

低碳環保成為新風尚。2021年是全民義務植樹40周年,武漢市共舉辦455場(次)義務植樹盡責活動。湖北省首批碳中和林基地在武漢設立,可通過植樹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