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趕秋(作家)
鴻雁來,黃菊香,葉枯,霜降,季秋九月如期而至。農夫開始收割半夏稻,又伐薪燒炭,準備過冬時使用。天子戎裝打獵,并将收上來的新稻獻祭給祖廟,然後再就着犬肉品嘗這些稻米。諸如此類的物候和相應的人事,雖然明明白白載入《逸周書》《呂氏春秋》《禮記》等典籍,但都太過輕描淡寫,不像在《詩經》的抑揚頓挫裡,既有溫度,兼具情趣。
不信?你看:“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這是為了獻給老人;“将翺将翔,弋凫與雁”,這是為了獻給愛人。你聽:“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禦,莫不靜好。”多麼真摯的誓言!多麼浪漫的日子!
獲稻不是在九月嗎?咋個《詩經》卻稱“十月獲稻”呢?别急,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月令》自有分說:“十月獲稻,在九月熟者謂之半夏稻。”其實,舊曆九月、十月都是收割稻谷的好時節。
光有主食當然不行,所以《鄭風·女曰雞鳴》中的男主角“士”要去“弋凫與雁”,拿來佐酒下飯。這樣還不夠完美,于是又“琴瑟在禦”,邊聽音樂邊進餐。如此一來,女主角自然心花怒放,随手就把集各種玉石而成的“雜佩”送給了他。具體有些什麼玉石呢?《毛傳》認為:“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将它們有序地串聯起來做成的長長的組玉佩,在《詩經》時代便被稱為“雜佩”。晉人陸機《贈馮文罴》詩句“愧無雜佩贈”,則是反用《女曰雞鳴》的意思。
那當時的人們究竟用什麼工具來獲稻,又憑借什麼器物來弋取飛禽呢?答案有些就埋伏在《詩經》内,有些則須到其他地方去尋找。
《周頌·臣工》一詩雲:“奄觀铚艾”。铚字也見《說文·金部》,音至,意為“獲禾短鐮”。這種名叫“铚”的短鐮從原始的有孔石刀演變而來,就是收割稻谷的利器。弋凫與雁,工具則要複雜得多,盡管《詩經》的字裡行間毫無透露。
先來了解什麼叫“弋”?朱熹《詩集傳》注釋道:“弋,繳射,謂以生絲系矢而射也。”除了繳(生絲)和矢之外,還得有《史記·楚世家》之“弓碆”。弓包括弓與弩,矢又分“矰矢”與“茀矢”。據《周禮》可知,弋射用弓,則配矰矢,用弩則配茀矢。碆同“磻”,《說文·石部》收有磻字,音播,意為“以石箸隿繳”(隿同弋);為了避免射中的鳥類帶矢曳繳而逃,便在繳繩末端拴墜圓形石頭,此石即為磻。其形象見于河南輝縣琉璃閣出土的戰國狩獵紋銅壺的圖像中,一目了然。
成都晚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