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神曲到底在哪裡

神曲到底在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10:48:21

來源:讀特

編者注: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意大利文化遺産與活動和旅遊部從3月25日開始,把這一天定為全國“但丁日”,号召所有人,尤其是學生和孩子們在這一天以閱讀但丁著作的方式,團結起來,共同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2021年是但丁逝世七百周年。譯林出版社黃文捷譯《神曲》插圖珍藏本于近日面世。以下為該譯本序言,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神曲到底在哪裡(七百年後我們為什麼還在讀神曲)1

整整100年前,中國讀者第一次讀到了被譯成中文的《神曲》,雖然隻有開篇的前三首,但也能讓中國讀者窺見這部詩作的偉大。1921年是但丁逝世600周年,上海著名的《小說月報》雜志辟專欄紀念這位歐洲中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在一系列紀念文章中,這個被冠以《神曲一脔》之名的譯本格外顯眼,一是因為此前的二三十年間,通過梁啟超、王國維、魯迅、胡适等文壇領袖的介紹和鼓吹,這位意大利詩人對中國文學,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都産生了很大影響,二是因為譯者錢稻孫以古雅的楚辭體迻譯該詩,脍炙人口。

其實,在20世紀初很長的一段時間,絕大多數中國人對但丁的認識和接受要先于對《神曲》的閱讀,那時候國人對但丁的關注往往集中在他的民族思想和政治主張上,并沒有很多人願意仔細品讀《神曲》。因此《神曲》的中文翻譯相對滞後,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才相繼出版了兩個完整譯本,分别是王維克的散文體譯本和朱維基的自由體詩歌譯本,至今仍在刊行。除了這兩個全譯本之外,新月派詩人于赓虞和北大才子吳興華的節譯本也頗具才情。但遺憾的是,這些譯本都不是直接從意大利文原文譯出的,雖然它們各自依據了優秀的英文、法文、德文等譯本,甚至有的還參考了意大利文原文,但轉譯本畢竟有其局限,像隔着一層紗幔在欣賞風景。

真正從原文翻譯《神曲》始于北大的田德望教授,他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用生命最後18年的時間以散文體通譯了這部作品。田先生之所以用散文體,是因為在他看來,隻有譯者自己也是詩人,才能譯出真正的詩來。田先生坦陳自己不是詩人,所以将《神曲》的内容老老實實地譯為散文形式,并做了大量的考據和注釋,為國人開辟了研習《神曲》的新門徑。

譯林出版社這個譯本的譯者黃文捷先生也不是詩人,但他的文化底蘊和對意大利語言的精準把握,以及锲而不舍的治學精神是這個自由體詩歌譯本得以誕生的重要保證。做為意大利文學的研習者和資深翻譯者,黃先生努力在翻譯的藝術性與忠實度之間保持平衡,既能做到與原詩基本上句句對應,并盡量保持詩歌的結構、節奏和韻律,又能尊重歐洲古典語文學傳統,參考意大利古今名家研究成果,發微抉隐、字斟句酌,而且注釋詳實,為我們深度閱讀《神曲》提供了一個信實、流暢,而又不失詩歌之美的譯本。

近年來,國内關注和研究《神曲》的人越來越多,新譯本也不斷出現,各有各的風格與特色,當然也各有各的局限和遺憾,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就像我們的《論語》《道德經》《紅樓夢》也有不少英文譯本一樣,每個譯本都是譯者的解讀方式,也有其一定的時代特征和“适用範圍”。像《神曲》這樣博大精深的作品幾乎不可能有完美的譯本,僅從英文譯本的情況來看,幾百年來,幾乎每個世紀都有一兩個公認的“權威”譯本和十幾甚至幾十個“普通”譯本出現。同樣道理,《神曲》的中文譯本,以及解讀、評論和研究著作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生生不息才對。

當然,《神曲》的很多妙處隻能在意大利文原著中才能盡顯。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意大利人都是但丁迷或《神曲》的忠實讀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除了在上中學時被老師逼着讀過一些以外,也許一輩子不會再讀。這種現象類似于我們中國人之于屈原的《離騷》,隻不過《神曲》的長度是《離騷》的幾十倍。

《神曲》作為世界文學史上最重要的經典作品之一,讀者卻不是那麼踴躍,即便硬着頭皮讀了,也覺得力不從心,這恐怕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神曲》寫成之後的這幾個世紀,世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丁的世紀已經完全抽象成書中的文字和博物館裡的展品,最多是屏幕上的紀錄片而已。所以我們發現,但丁的存在意識與現代人截然不同。在但丁的世界裡,地球還處于宇宙中央,太陽和其他星球都圍繞地球旋轉,意大利隻是一個地理的概念,詩人口口聲聲的“祖國”其實就是如今的佛羅倫薩,而當時最重要的政治勢力是它南邊的羅馬教廷和阿爾卑斯山北面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外,今人和古人的生活體驗也完全不同。比如但丁一上來就說自己曾在一片幽暗的森林裡迷失了道路,并用“原始”“險惡”和“舉步維艱”這樣的詞來描述森林的恐怖,還說“現在想起也仍會毛骨悚然”。對于很少有機會步入原始森林的現代人而言,很難與一出城馬上就能見到荒林蔽日的但丁産生共情。

其次,但丁的三觀我們現代人也不易理解。他對天主教的信仰是極其虔誠的,一點也不會因為他對當時教會的痛恨而打折扣,因此他相信上帝的存在,也相信《聖經》中描述的事都真實發生過,還相信自己與神界之間保持着非同尋常的默契。雖然今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意大利人仍是天主教徒,但與但丁那個時代相比,宗教在現代人心中的分量要輕得多,幾乎已不再能支配人們的意志、判斷和情感。但丁的家鄉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地方。其實即便在但丁那個時代,大多數人也不會相信一個詩人真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他們讀《神曲》就和我們今天讀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卡夫卡一樣,知道這是一種文學的虛構,然而不同的是,那時候的人會比我們更樂于接受《神曲》中透射出的世界觀,他們能敏銳地感知詩人但丁和主人公但丁的意圖。這部長詩對于他們而言,除了藝術的享受和心靈的陶冶,恐怕還是天主的訓誡和詩義的教化。

再次,《神曲》采用詩歌叙事的形式,這和我們現代人習慣的講故事的方式大不一樣,雖然有些譯本呈現出散文體的面貌,但讀起來依然不像讀小說或散文那樣直截了當,需要讀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乃至共情能力。特别是對于我們中國讀者而言就更是如此,因為但丁這部長詩比我們以前讀過的任何一首中國古代長詩都長得多,然而它遵循的韻律和規則卻并不比我們的格律詩簡單。

最後,也是我們最不好意思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神曲》的信息量太大,但丁在其中注入了太多的内容,極盡“東拉西扯”之能事,幾乎每一行詩句都在考問讀者的知識與耐心,如果不借助浩繁的注釋,閱讀過程會舉步維艱。

也許我們還會找出更多的理由來回避對《神曲》的閱讀,然而我們無法回避的是《神曲》以後的世界思想史和文學史都留下了它深刻的印迹,就連基督教中地獄、煉獄和天堂的形象也因為《神曲》的出現而變得更加具體,甚至與以前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們中國也不例外,自19世紀末但丁的名字被我們認識以來,無論是在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大曆史事件中,還是在梁啟超、魯迅、胡适、茅盾、老舍、巴金這些偉大人物的思想和創作中,我們都會發現但丁和《神曲》清晰的痕迹。

時隔700年,這14233行詩句中蘊含的宏大力量,仍然能夠穿越曆史,跨越文化,不斷煥發新生;雖然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語言中,人們對《神曲》的诠釋會與原作有很大差異,然而但丁仍然能夠為讀者提供足夠的理由來欣賞他的這部傑作。無論世界千差萬别,人們都能領悟到但丁通過《神曲》展現的文化,正如龐德和T.S.艾略特這兩位超級但丁迷所說的那樣,《神曲》的的确确是一部适合于每個人的作品,每個人都能從中發現自己的本性和希望,覺察自己的錯誤,明确自己的偉大使命,感受到認知世界萬物的張力,同時也認識到我們不可能無所不知。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閱讀《神曲》這部具有中世紀文化色彩和強烈宗教意識的作品呢?

現代讀者想要看懂《神曲》,當然最好先了解一些但丁那個時代的背景知識,但這不是最關鍵的,如果你沒有時間或沒有興趣,也可以像讀小說那樣随時翻開書頁,甚至連序言都可以跳過,直接從“我走過我們人生的一半旅程”讀起。如果你能克服詩歌體叙事給你造成的不适,而很快進入情境,就會發現但丁不僅僅是一位極具語言張力的詩人,同時還是一位極善于烘托氣氛、刻畫人物和制造懸念的叙事大師,也是想象力無邊的築夢者,他可以說自己在聖母的恩惠下步入了天國,也可以一本正經地說自己有死而複生的本事,還可以安排古羅馬時代的偉大詩人維吉爾做自己的向導,他把這些想象注入了優美的詩句,盡管詩中呈現的内容與現在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但仍然可以吸引我們,打動我們。作為現代人,現實主義的生活态度與欣賞習慣會時時處處提醒我們要克服虛幻的想象,然而這樣的提醒在面對《神曲》時會失去作用,因為我們的想象和願望會被但丁緊緊綁縛在他詩歌的韻律中。

這樣說來,我們在讀《神曲》的時候,完全可以純粹為了尋求審美的快感而忽略相關的知識、文化和思想,滿足于那些光怪陸離的故事、美妙的場面和精妙的詩句,沉浸在作者為我們營造的或恐怖或神聖的氛圍中。不過,如果我們肯多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參照注釋和其他必要的資料,從字裡行間讀出但丁或深或淺地埋藏在文字中的情感和思想時,那麼最終收獲的将不僅僅是故事情節帶給我們的刺激與愉悅,還會有許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感受和體悟,比如迷失、惶恐、罪惡、救贖、悔恨、無奈、徒勞、虔誠、安甯、幸福……,同時我們也将收獲但丁用他的才智為我們過濾出的縱橫兩千年的曆史與文化。甚至我們還可以在慨歎古今之變的同時,體會到數百年來人類從未改變或變化甚微的東西,比如愛與恨、善與惡、欲望與理性,歡樂與痛苦,以及人類對身後世界的惶恐與憧憬。

然而在閱讀過程中,在我看來,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要看清但丁的套路。在《神曲》中,但丁既是的作者,又是此番旅程的親曆者,這就決定了在整部作品中作者本人始終在場,他不會任由讀者沉浸在虛構的故事中而忘掉作者的存在。相反,他會時時提醒讀者聽取作者的觀點,因為作者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些事物要比故事本身更加重要。如果但丁知道我們把《神曲》當作一部純文學作品來讀的話,肯定會非常失望。但曆史與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允許我們再賦予《神曲》那麼多神學意義和價值了,理解《神曲》也并不意味着要認同但丁的一切觀點,其實這種觀點在《神曲》誕生後不久的文藝複興時期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可見但丁的意識和思想不但與我們不同,即便與同一個世紀的人也大不相同。T.S.艾略特就直言不諱地說過,我們沒必要為了閱讀《神曲》而去接受但丁的哲學和神學思想。一位天主教徒之所以比非教徒更能理解《神曲》,不是因為他的信仰,而是因為他受到的教育。我們沒有必要把《神曲》當成阿奎那的《神學大全》來讀,信仰歸信仰,文學歸文學,這未嘗不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就此開辟新的道路,探尋新的閱讀意義。

人們經常将《神曲》比作一部百科全書,但這樣的比喻或許不能吸引更多讀者,反而使他們望而卻步。的确,但丁通過《神曲》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陌生神奇世界的大門。但《神曲》與百科全書的區别在于,盡管百科全書的詞條可以為我們講述另外的世界或另外的書籍,但不會像《神曲》這樣給讀者帶來豐富的閱讀享受和人生體悟。但丁帶領讀者自由地遊走于時空之間,一會兒見到古希臘的英雄,一會兒邂逅古羅馬的拉丁詩人,一會兒遭遇法國的國王和羅馬的教皇,一會兒又面對自己夢中的情人——我們通過主人公但丁的眼睛體驗這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又通過詩人但丁的叙述了解他偉大但未免任性的思想,這樣的閱讀樂趣難道不值得我們嘗試嗎?

但丁逝世700年後的今天,我們在距意大利萬裡之遙的中國紀念但丁,翻譯、閱讀、讨論他的《神曲》,這樣的愛恐怕也能推動太陽和群星。

(原标題《七百年後我們為什麼還在讀〈神曲〉?》)

編輯 賀曦 審讀 吳劍林 審核 黨毅浩 範錦桦

(作者:晶報特約作者 文铮)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