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末好呀!結束了一周的工作,是不是終于有種“松了口氣”的感覺?那麼一般是在什麼時候,你會感覺很累呢?
或許很多人的答案是:每時每刻。
忙忙碌碌一整天,老闆一句話,又要加班到淩晨。
到了休息日,明明不想參加社交活動,但迫于各種原因又不得不去,還得和一些不認識的人沒話找話。
好不容易忙完工作回到家,發現還有一堆家務活沒幹。
終于穩定下來後,房東又變了卦,勞神費力搬一次家,收拾完東西便隻想癱坐在沙發上。
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雞毛蒜皮,都能讓我們忙得不可開交。
累,是人生的常态。
但很多人時常挂在嘴邊的“我好累啊”,不是體力消耗後的累,而是“心累”。
這種心力消耗不像體力消耗那樣顯而易見,在外人看來,你表面上毫無波瀾;然而,“内心戲”到底有多少,隻有你自己知道。
你可能會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老是去猜測别人的某句話是什麼意思,甚至連表情、語氣的輕微變化都不放過。
在一番臆想中,你解讀出了好幾種意思,不知道哪個才是對方真實想表達的,但又不便問人家,于是又陷入揣測與不安。
你可能心裡設想了一個完美的計劃,但遲遲不肯行動,總覺得達不到預期。越臨近任務的截止日期,你的自我壓力越大。
你可能總是猶豫不決,一件事情反反複複考慮,就是下不了決斷。
“如果我做了這個,會怎麼樣?是這樣做還是那樣做?會不會還有更好的選擇?”
在你搖擺不定的過程中,一些機會便錯過了,你最終既得不到最優的選擇,而且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你也可能在經曆過一次失敗後,陷入自責與後悔,從而給自己設限,之後的每次嘗試都畏畏縮縮,充滿糾結。
有人說,比内卷更可怕的是“内耗”。
如果把人的身體比做一塊電池,那這些焦慮、猜疑、糾結便會讓你在什麼都不做的狀态下,持續地往下掉能量。
精神内耗往往讓人感到持續性的不安、低落,降低學習和工作效率。
長期内耗,還容易讓人出現失眠、頭疼等反應,陷入精神崩潰,導緻重度抑郁。
所謂的“内耗”,在心理學領域叫作“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
自我損耗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鮑邁斯特(Baumeister)提出,即一個人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分散精力,都會損耗其心理能量,從而讓人執行能力和意志力都下降。
有的人并沒有意識到複雜的“内心戲”耗費了自己太多時間和精力,一天下來感覺累得不行,但并沒有實實在在地完成什麼事情。
越是高敏感的人,越能捕捉到一些細節,看到别人的一個眼神都會思慮很久,猜測是不是與自己有關。
面對過度的自我損耗,我們應該如何擺脫困境呢?小北有一些經驗想跟大家分享:
首先,不要過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評價,不要讓取悅别人成為自己的“潛規則”。
你要相信,人生不需要那麼多觀衆。在成為别人的戀人、朋友、同事之前,你首先應該成為你自己。
其次,不要過分苛求完美。要适當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把目标一步一步分解,先完成,再完美。
另外,不要自我設限,要有自信,敢嘗試;不要一直猶豫,過于拖延,要果斷行動,邁出第一步。
同時,要學會悅納自己,認識和表達真實的自己,既不過高要求,也不過分貶低。
當然,我們不能把精神内耗的範圍泛化,不能把一切選擇、糾結、猶豫、思慮、分散精力都歸結為内耗。
内耗不是心理疾病或障礙,什麼内耗型人格、内耗型體質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學概念。
隻是當過度的精神内耗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狀态和生活質量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
很多事,不值得我們浪費那麼多精力和情緒。
今天小北想給大家推薦一份“心理學書單”。讓我們一起從中汲取内在力量,擺脫那些被别人左右的情緒!
每一天,都應該好好愛自己才是。
01
《心理學是什麼》
作者:崔麗娟 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