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書刻 浯溪碑林
張效雄
說道永州景緻,除大家柳宗元以外,還不得不提及曆史上另外幾位文化大咖,唐代文學家元結、書法家顔真卿,和以狂草見長的書法大家米芾。他們的作品存于祁陽市湘江岸邊浯溪碑林的石壁之上。
浯溪碑林的摩崖書刻,被稱為絕世之寶。近年當地有關部門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了一次浯溪碑林拓片展覽,作品之精美,轟動整個文化界。
一代文豪,幾大名流的作品彙集于湘南這個偏遠之地,其壯觀、其珍貴、其文化價值,國内難得有别處可以比肩。
元結,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學者。原籍河南洛陽 ,後遷魯山(今河南魯山縣),天寶六年應舉落第後,歸隐商餘山。天寶十二年進士及第。安祿山之亂時,曾率族人避難于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而号猗玗子。乾元二年,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曆七年入朝,後卒于長安。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現存文集常見者有明郭勳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陳繼儒鑒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黃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
元結的文章大都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繪形圖像,逼真生動,發人深省。其他散文,如書、論、序、表、狀之類,刻意求古,意氣超拔,和當時文風不同。著名的《大唐中興頌》,文體上采用三句一韻的手法,類似秦石刻的體制,風格雄偉剛峻。後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 。
顔真卿,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别号應方,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出生于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 )。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顔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顔杲卿從弟。
顔真卿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登進士第,曆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顔平原”。安史之亂時,顔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一度光複河北。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刑部)。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顔魯公”。興元元年,被派遣曉谕叛将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缢殺,谥号“文忠”。
顔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顔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顔柳”,被稱為“顔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顔魯公集》。
顔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顔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他的書法有卓越的靈性、堅強的魂魄及豐富的人生履曆,故而境界瑰麗、雄健,又闊大。他以長期的百般錘煉,使“顔體”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顔體”終于在書壇巍然屹立。後世學習者極多,甚至有“學書當學顔”的說法。
米芾,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芈,祖居太原,後遷湖北襄陽,谪居潤州(現江蘇鎮江),時人号海嶽外史,又号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轼、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張季明帖》《李太師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詩帖》等。
米芾所書《蜀素帖》,亦稱《拟古詩帖》,是天下第八行書,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米芾能詩文,精鑒别,擅書畫。書法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行、草,與蔡襄、蘇轼、黃庭堅合稱“宋四家”。山水畫師法董源,然别出新意,多以水墨點染,重意趣不求工細,世稱“米氏雲山”。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著作有《寶晉英光集》《畫史》《書史》《寶晉待訪錄》等。
三位大咖與浯溪都有不解之緣。
浯溪碑林,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陽市西南部湘江大橋南端的浯溪公園内,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元結在公元761年撰寫了《大唐中興頌》,後來大書法家顔真卿将此文書寫下來,镌刻于祁陽湘江邊崖石上。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後人譽為浯溪“三絕”。此後,曆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學士到此遊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成為國内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個寶庫。
除《大唐中興頌》外,還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浯溪詩》和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長詩《書摩崖碑石》,以及清人何紹基、吳大徵等名家題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銘等。碑林中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途經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塊。
顔真卿寫頌時下筆激越高昂,氣勢磅礴,字字剛正雄偉,氣度恢宏,精神内蘊,字裡行間充滿剛毅之氣,使中興碑成為魯公生平得意之筆,被譽為“宇宙傑作”,緻使後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這樣的人,這樣的文,這樣的書法,集中于浯溪一地,這是曆史對浯溪的厚愛。加上刻頌的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緻“古今中外皆知”了。後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祐五年始,已經六次修建“三絕堂”。
《大唐中興頌》摩崖是浯溪的核心和精髓。此後1200餘年來,曆代傑士名流,遊躅接踵,運筆抒懷,吟詩作賦,打碑刻石,镂玉雕瓊,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楷體,書法秀勁,至此,顔、米、黃、何、吳等一代代宗師、碩大無朋的真迹寶卷,一字兒排開,成為浯溪的一道亮麗風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為書法精品的荟萃地,群星璀璨,美不勝收,形成一個永久性的詩展、書展聖殿,舉世絕無僅有。
在中興碑左側10步遠的崖壁上,嵌有黑色大理石鏡石一方,宋時已盛傳于世。曆代都有詠鏡石的詩。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鏡石的傳說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縱然不識吳鈎字,也為摩挲石鏡來。”
在中興碑左側、鏡石上方懸崖上,镌刻着一個直徑2.7米的草字,查遍字庫無有該字。這個草字似字非字,似符非符,人不能識。這是宋代柳拱辰特意留刻下來的,成為浯溪摩崖的特殊組成部分。為此而引發的神話傳說,更為浯溪留下了一點神秘感,增添了一種浪漫情調。
大唐中興頌摩崖是與磐樂、石鼓類“至寶垂元垠”的。故而曆代名臣、大吏、文人、書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險,夢以求地來浯溪遊曆瞻仰及吟詠題刻。曆代的石刻,從内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元結的《老三銘》、吳大 的《新三銘》;從字體看,楷、行草、隸、篆,五體皆全,最大的“聖壽萬年”四字,刻于懸崖,每字直徑逾丈,最小的字,隻有螞蟻那麼大。
永州的碑文化源遠流長,古代名人的詩文碑刻有1713方,總價值之高為 湖南之冠。其中還有由元結撰文、顔真卿書寫,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的《大唐中 興頌》;柳子廟享堂後壁上由韓愈作文、蘇轼書寫,頌揚柳子德政的《荔子碑》, 曆史上皆稱為“三絕碑”,此二者可以說是碑林中的曠世傑作,文物中的稀世 瑰寶,吸引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來此論道。
此外,“草聖”懷素出生于零陵。道縣何紹基是清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京都和省會長沙許多牌匾是他題寫的。
外地的遊人到永州,必定要去禮拜浯溪碑林,這是一個必須的項目。人們立于湘江邊,北望洞庭,南眺南嶺,那種曆史感和穿越感,仿佛找到了道州刺史元結乘舟夜宿,江楓漁火,對愁眠的那種感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