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有關夏雨的古詩詞

有關夏雨的古詩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0 13:32:49

有關夏雨的古詩詞?在炎熱的夏季,你最渴望什麼?恐怕是一陣涼爽的風,一場痛快的雨,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有關夏雨的古詩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夏雨的古詩詞(三首古詩寫出夏雨之美)1

有關夏雨的古詩詞

在炎熱的夏季,你最渴望什麼?恐怕是一陣涼爽的風,一場痛快的雨。

心靜自然涼,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夏日的雨或快急如風,或纏綿如夢,每一場透雨都讓人神清氣爽,淋漓痛快。但是,心如何安放?

今天,王和尚推薦三首古人寫“夏雨”的詩,給諸君送來一陣清涼。

這三首詩,或恬淡悠然,在急雨中享受清涼爽氣;或細膩真切,抒發工作中的無聊和向往,而王和尚最喜歡的則是第三首的禅悟與自省,達到幽靜境界。

諸位喜歡哪一首?請品讀和批評。

▲王和尚解詩:三首夏雨詩,讓身心清涼

01.夏日對雨   唐·裴度‍

登樓逃盛暑,萬象正埃塵。

對面雷嗔樹,當階雨趁人。

檐疏蛛網重,地濕燕泥新。

吟罷清風起,荷香滿四鄰。

這首詩簡單易懂,作者的筆法比較簡單,表意也不深,寫法卻有很多可取之處。

寫景要注意刻畫準确,以細膩之筆,把景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來,就會有詩的韻味。諸位看這首詩,作者着重刻畫雨,其起立足點在高樓之上,故而其所寫雨的色彩、聲音,感觸都符合遠望視角。

其一,作者起筆先寫雨前之景,“萬象正埃塵”,作者登樓避暑,先看到天地之間被灰塵籠罩。雨前有風,天地一片昏蒙,一個“正”字就寫出,風的狂暴

其二,然後寫雷電,作者在此用了拟人手法,雷電好像在樹梢宣洩怒憤,一個“嗔”字,就把雷電的聲勢寫出來了。

▲王和尚解詩:黑雲壓城城欲摧

其三,風雷已足,大雨也就落下了。“當階雨趁人“,這一句依然用拟人手法。趁人,即追趕人之意。好像雨在追趕着人敲打,瞬間就把雨的張狂和人的慌亂寫出來了。杜甫有詩:花底山蜂遠趁人。而“對面”和“當階”,則是其視角之變化

第三聯寫雨中之景,注意“重“和“新”字。作者的觀察非常細緻,下雨之後,屋檐下垂的雨珠逐漸稀少,與之前的喧鬧相比,聲音顯得稀疏了;蛛網沾染雨氣,故而變得“重“;地面變得濕潤,燕子的泥巢也顯得濕潤而清新,故而說“新”。

急雨之後,空氣變得清爽,作者的心情也輕松愉快,他對雨吟詩,詩剛吟成,一陣清風送來荷花的香氣,這種感覺讓作者沉醉,頓感悠然灑脫。

寫詩要善于觀察細節,寫景要刻畫細膩,準确、生動、形象且合理的寫景,是寫好詩之必須。比如這首詩立意并不高深,但是描寫之細膩,脈絡之分明,這就是可學之處。

▲王和尚解詩:雨後讓人悠然清爽

這首詩,其一,要注意他刻畫的脈絡,作者從風起雷鳴,大雨驟落,再到雨中景色的細膩刻畫,最後到雨停,聞到荷花的出香氣,寫得層次分明,流暢自然。其二,要注意作者刻畫物象的技巧,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一齊俱發,把雨寫得細膩可感。

02.夏雨 宋·梅堯臣‍

林梅初弄熟,密雨閉重關。

潤裛衣巾上,涼生竹樹間。

水聲通遠澗,雲色暝前山。

野鳥寂無語,公庭盡晝閑。

裛:音yì,沾濕。

這首詩的技法和立意,比上一首要高明一些。梅堯臣是宋詩早期的代表人物,他寫詩主張“平淡”,在細節上下功夫。

▲王和尚解詩:梅堯臣為官無聊

“林梅初弄熟”,起句即點出時間,“弄”是煉字,“弄熟”,是将熟未熟,沒有熟透的時節。“密雨閉重關”,這句寫雨也寫人,雨密密層層,封鎖了院落,讓作者不得而出。至于為何點出“重關”,這是一個懸念。重關:院落層層房門,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含義。

寫景詩,特别是寫有明确對象的詩,如風雨雷電等,要注意一個常用的手法:即先直接描寫其物,然後寫萬物在這種情況下的動态,如此一正一襯,所寫之景就渾然一體,細膩可感了。

比如這首詩,“密雨閉重關”,屬于直接描寫雨,而“潤裛衣巾上,涼生竹樹間”就是側面烘托雨了。下雨時,衣服沾染水氣,顯得濕潤;經過竹叢的風,也顯得涼爽。其中“裛”和“生”煉字也十分精到。

▲王和尚解詩:雨中情思

二聯主要是從視覺和觸覺着手,三聯則寫聽覺和視覺,其視角也變得廣闊了。“水聲通遠澗,雲色暝前山”,庭院的積水往外流淌,聲音和遠處山澗的水聲應和,在此作者運用了一些想象手法;雨中前山有雲層飄動,把山遮蔽,天色和山色都暗淡了下來。

讀至此,諸位能感受到這首詩中二聯寫景所表達的情緒,是不是有一點壓抑和無聊?作者不能出門,隻能聽一聽遠處山澗的水聲;山色暗淡,可望而不可及,隻有衣服上的潮熱滑膩之感,讓人感覺倍受束縛,作者為何要表達這種情緒?

這就要說到作者所處的環境了。這首詩是作者在官署所寫,公事無聊,瑣事纏身,不能去看山聽水,好容易工作清閑了一些,又被雨阻住了腳步,所以作者在首聯說“密雨閉重關”,層層密雨就像一張大網,網住了深宅大院中的自己。

▲王和尚解詩:涼生竹樹間

他在詩的尾聯也說“野鳥寂無語,公庭盡晝閑”,于此之時,鳥也無聲,白天的官衙也盡是清閑和無聊。身居閑職,無事可做,才學得不到發揮,想要抛下工作去聽水看山又不可能,故而作者有點焦躁,也有點無奈。

03.夏日宿西禅院 宋·潘阆‍

此地絕炎蒸,深疑到不能。

夜涼如有雨,院靜若無僧。

枕潤連雲石,窗明照佛燈。

浮生多賤骨,時日恐難勝。

先介紹一下作者潘阆,他是宋初著名的隐士,性格疏狂放蕩,一輩子多以買藥為生,流連山水。他有一組《酒泉子》詞,以記錄杭州勝景而出名。

作者有一日在西禅寺夜宿,寫下了這首詩。王和尚曾說:寫寺院之詩,一定要涉及佛法和自省,如此寫詩才有深度。作者起筆即誇贊此地清幽涼爽,與世間的酷熱喧鬧截然不同。

▲王和尚解詩:寺廟清幽絕俗

“深疑到不能”,此句有兩種解釋。其一,作者在此深深懷疑自己怎麼來到如此清幽之地?暗示此地與俗世如兩個世界,世間怎會有此清幽之處。其二,這個寺廟深幽廣大,夜宿于此,他懷疑自己不能盡觀其貌,盡覽其景。

諸位覺得哪一種解釋更好?

二聯就是名句,曾被蘇轼大為擊賞。“夜涼如有雨”,這句承接上句“絕炎蒸”,這裡清幽涼爽,好像空氣都含有濕潤的雨氣。唐人張蠙有一句寫寺廟夜晚的詩說“此界自生雨,上方猶有星。”其意與本詩類似。寺廟在高山深處,夜晚常下雨,空氣也多潤清涼,這就是“夜涼如有雨”。

其中最妙的是“院靜若無僧”,寺廟中如此安靜,好像沒有僧人一般,這句極力寫寺廟的安靜,僧人們都是悄悄走過,每人都肅穆安詳,内心沒有煩惱和俗念,整座寺廟就顯得平靜祥和了。

▲王和尚解詩:寺廟安靜平和

至此,諸位應能感受到,作者既寫寺廟的真實之景,也寫自己在寺廟中的心理之境。此地與外地不同,絕無外界的溽熱與喧鬧,此地的人也安靜無欲,這種感覺讓作者欣喜,這種氣氛也讓他深受感染。

故而,他在三聯寫道“枕潤連雲石,窗明照佛燈” 。“連雲石”,是與雲接觸的石頭,宋人許式寄送禅師曾寫道“夜坐連雲石”。院中石頭溫潤清涼,他以石為枕,擡頭看到房間窗戶上有燈光搖曳,燈影中的佛像巍峨莊嚴,慈悲安詳。

要注意,“窗明照佛燈”是這首詩的大轉折之處。作者内心一片甯靜清涼,看到燈影中的佛像,突然心有所悟,開始反省自己。這一句的關鍵之處在于,引出尾聯的慨歎“浮生多賤骨,時日恐難勝”。這一句有兩種解讀方式。賤骨:jiàn gǔ指不自尊或不知好歹的人。

▲王和尚解詩:窗明照佛燈

其一,前有介紹,作者賣藥為生,身屬下賤,在此看到巍巍佛像,突然有種自慚形穢之感,面對坦蕩、博大且慈悲的佛像,他感到自己的鄙薄而不敢在此久留。

其二,作者又是一個狂傲放蕩之人,他自嘲自己放蕩不羁,内心蕪雜,在此清淨之處,有些拘謹和壓抑,故而開玩笑說:不敢在此久待,害怕被佛法他同化了自己自有灑脫的性格。

諸位覺得哪一種更通一些?

王和尚認為:從詩意脈絡來看,第一種解釋更準确一些,面對巍巍佛像,第二種解釋略顯倨傲和戲谑,與前文詩意略不合。但是以潘阆放誕诙諧的性格而言,第二種解釋也更顯風趣和倨傲,從潘阆經曆而言,寫出這樣的句子,也是情理之中。

▲王和尚解詩:歡迎投稿,佳作必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