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非遺資料杭州?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共同守望大運河的文化記憶——走進“90後”的非遺生活,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大運河非遺資料杭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共同守望大運河的文化記憶——走進“90後”的非遺生活
新華社記者翟翔
深秋時分,京杭大運河畔。山東濟甯任城區宣阜巷一個60餘平米的工作室,不時有三兩遊人慕名而入。
手指翻飛,凝神靜氣,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放下剪刀,又完成了一幅人像剪紙。與顧客提供的人像照片比對後,遊人不禁稱贊作品的逼真。
2012年,學習化工出身的“90後”青年李占恒,在父親的反對下辭去外企工作,全身心投入自兒時就熱愛的剪紙工藝。
“我小時候和擅長剪紙的奶奶生活在一起,這門技藝讓我着迷。”從最初擺攤賣剪紙到開設門店、網店,李占恒如今的收入已遠超過當初在外企打工。
“我最初也沒想到,剪紙藝術會這麼受年輕人追捧。”由于訂單過多,為了保證質量,李占恒不得不将産品從淘寶下架。
姑娘的長發飄逸,少年的陽光俊朗,夫妻的恩愛和睦,在小小的剪紙作品中栩栩如生。“每一幅我都力求發揮出最好水平,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每完成一幅人像剪紙,需要5到7小時。精雕細琢的過程讓李占恒的生活仿如工作室門前流淌的京杭大運河,靜谧而又深邃。
數百年來,這條河積澱的文化記憶吸引着越來越多像李占恒一樣的年輕人。他們以獨特的審美方式,把濃縮在成長記憶中的風土人情化作充滿時代活力的藝術作品。
頗有“Q版”氣息的神荼、郁壘手持“風調雨順”“國盛人和”的桃符,身上服裝的紋飾取自虎符、漢瓦等文物……1994年出生的滿亞甯筆下的年畫,色彩斑斓,引人注目。
今年2月,滿亞甯還創作了作品 “天師斬病毒”。年畫中的天師戴上N95口罩,衣服上的傳統紋路也換為“加油”“衆志成城”“萬衆一心”“抗擊疫情”等字樣。
“年畫是承載民族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滿亞甯說,“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同齡人了解年畫,親近非遺。”
在京杭大運河沿岸,非遺并沒有和這個時代漸行漸遠,而是以非常獨特的方式,融入了當代年輕人的生活。
微山湖邊,從事螃蟹、對蝦養殖的楊成民,時不時會哼唱一段端鼓腔。
表演者邊擊鼓邊演唱的端鼓腔又名端公腔,已有上千年的流傳曆史。它以祭祀的禮儀方式、戲劇性的表演形式、曲藝式的說唱語言,承載了湖區人民在生産、生活中祈禱祭祀、祝壽祈福、喜慶豐收的記憶。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鄉親們依然保留着在一些特殊時刻演唱端鼓腔的風俗。傍晚時分,小小村落,不時回響着孩子們打着鼓跟父輩學唱的聲音。
1990年出生的楊成民已有了一雙兒女,他們也是聽着端鼓腔長大。口傳心授,那些唱腔就像滋養他們長大的大運河,慢慢融入了骨髓,正如楊成民所說,每每唱起來,就能找到一種“生活的儀式感”。
20年前,“80後”的丁新廠偶爾接觸到内畫,從此情系一生。兩年前,已是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的他首次收徒,收下了兩位“00後”徒弟。
如今,在内畫工作室裡,兩位十二三歲的男孩兒十分熟練地在十厘米高的瓶子内側作畫,一根根墨竹如微風拂過,栩栩如生。
明萬曆年間,鼻煙自歐洲傳入中國,到清代已頗為流行,成為人們顯示身份和饋贈親友的時尚物品。乾隆嘉慶時期,内畫鼻煙壺出現,将中國書畫完美融入鼻煙壺。
“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應該傳承下去,開枝散葉。”丁新廠9歲的女兒每天完成作業後,也會跟着爸爸學習内畫。
“在小小鼻煙壺内作畫題字難度極大,一個線條都要琢磨兩個月,靠的是堅持。傳統文化要傳承下去,更要堅持。”丁新廠說。
來源: 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