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3~4歲兒童的心理與行為

3~4歲兒童的心理與行為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01 22:18:42

  有些人稱3歲兒為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為“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着3歲兒的形态。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将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隐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為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

  有些人稱3歲兒為一種“完成期”,也有人稱之為“所有的出發點”,其實兩種說法都包含着3歲兒的形态。

  和1、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經開始成長。尤其是和混亂及粗暴的2歲兒互作比較的話,3歲兒可說是編制的完成期。同時,3歲兒也立足于人類文化性的出發點,他們透過文化認知,将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隐藏起來;因此,3歲兒的成長可視為一個階段分水嶺。對好動的2歲兒感到疲憊不堪的父母,可以從小孩到3歲後體會到安詳的感受了。

  盡管3歲兒思考能力幼稚,但卻有靈敏而豐富的感情;在生活習慣上有着明顯的成長,而運動機能也已減少危險性。至于排洩方面,也不再那麼需要大人幫忙了。

  在社會方面,3歲兒已有顯著的成長,交友的層面擴大,而遊戲的種類也更加活潑;另外,對他人的感情動向及表情也很敏感,當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和别人保持和諧及友愛的關系。

  不過3歲兒在夜晚時間比較難應付,假如這個時候由白天上班的父親來陪伴,情況可能好一些。

  不感覺累時,3歲兒會活蹦亂跳地參與團體遊戲或獨自享受遊戲的樂趣,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他都想試試看。在會話能力方面有進步,聽話及說話的态度也都非常認真,對指導及規則都樂于遵從,這時大人應多給予指導。而且,為了博取小孩的信賴、尊敬和喜歡,大人要扮演着适當保護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歲小孩有接受集體活動指導的必要,并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為小孩所接受。

  當然,小孩成長過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種新課題以外,大人有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作為參考。

  1、 敏感的情緒

  感情中有一種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們稱之為“情緒”,而幼兒的感情幾乎為情緒所左右。嬰兒的情緒最初隻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其後如樹分枝般地,2歲以後就有愛、得意、喜悅、憤怒、恐懼、厭惡等各種感情。

  2歲兒的情緒大多是沖動性的,容易興奮、感情起伏大;和2歲兒相較之下,3歲兒情緒就穩定多了。此時,大人便可以發現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且敏銳。由此可知幼兒的情緒比其他語言、智能發育得更早,他們對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覺去判斷。所以與其對幼兒說教講道理,不如訴諸情感效果來得好。看見父母吵架,他們會在一旁哭泣;見母親與奶奶之間不和,也會安慰媽媽說“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還有,他們對成人之間親密的感情也會敏感地接受與反應。有一位母親說這樣說:“我在看一部三角關系的電影時,不知不覺為劇中人物的命運而歎息流淚,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歲女兒也跟着掉眼淚,可真把我吓了一跳呢!”3歲兒并不懂劇情,隻是被母親的情緒感染,3歲兒就是這般的敏感。

  如果雙親有困難,3歲幼兒會非常懂事,如需要幫忙他還會适時伸出援手。雙親高興,他們也很高興,甚至會說:“媽媽今天很開心!”

  在這種情境下,雙親如果要管教幼兒或禁止他們做某種行為時,隻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不過說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卻是相當難的。因為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兒時,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嚴厲起來;而想禁止幼兒做某件事時,又會表現得猶豫不決、态度暧昧不明。

  各種情緒當中“恐懼”對3歲兒最為強烈。不曾見過的動物、黑夜或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忿怒”的情緒在2歲時達到頂點,到3歲則趨于緩和,所以3歲兒較少發脾氣。“嫉妒”的情緒多半由于弟妹分享父母的愛。3歲兒也較少啼器,因為他已學會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鬧使父母心煩的情形也較少,他們已能體會雙親的心情了。

  如果3歲兒若動辄發脾氣的話,雙親就得好好檢讨。3歲兒在“愛”、“幽默”、“美”方面的情感變得十分豐富,由于情感會随着成長而豐富,使經驗的累積變得穩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須慎重處理。

  2、 愛的學習

  當幼兒有了弟弟或妹妹時,他就要開始學習與弟妹分享雙親的愛,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

  對3歲小孩而言,學習分享這件事确實很困難。不過,能盡早讓他體會人生的無奈,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則等到他長大以後,這份獨占的愛才突然被分割,以緻上受到打擊。因此,始終讓幼兒認為一切的愛集于自己一身,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難過。若是這樣,幼兒将來上幼兒園會認為園裡的老師、朋友都隻屬于自己所有,反而會受到取笑或責難。所以即使有些困難,也該讓3歲的幼兒知道“愛是必須與他人分享的”。

  愛雖被分割,但是在3歲幼兒的心靈中,另一種愛卻悄悄萌芽了,而這種新的愛将能改變他的情緒;因為愛雖是一體卻有兩面,那就是“愛”與“被愛”。

  過了3歲,幼兒開始尋找愛的對象。有些人對這種說法也許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孩子所需要的隻是大人的疼愛;事實上,小孩出需要擁有愛的對象。

  當然,他無法一開始就去愛家中所加入的嬰兒,起初會滿懷嫉妒,但是天天與嬰兒接觸,日子一久,愛就會慢慢滋長。同時,在這之前,先讓他經曆愛其他對象也很好。

  這時孩子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小寵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嬰兒時期的玩具等,不過他最中意的還是有生命的動物。

  然而,像小鳥、金魚等反應不明顯的動物,并不适于幼兒飼養,而貓似乎也較适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動及積極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讨人喜歡的。

  孩子喜歡狗,而狗也喜歡孩子,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容易成為一體。由這種經驗可知,幼兒渴望照顧與疼愛比自己弱小的動物,開始嘗試與被愛不同付出愛的喜悅。

  尤其是備愛大人寵愛以及兄姊呵護的老麼,更需要愛的對象;此時并不需要特别珍貴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适當。

  有些神經質的母親深怕飼養的小狗一旦發生意外,會使幼兒痛苦而不敢飼養動物;但是果真有這麼一天,相位那隻小動物留給幼兒愛的經驗已足夠彌補悲傷。更何況這種失去所愛的痛苦,幼兒遲早都要面對的。

  愛與被愛二者平衡,幼兒才能理解“愛”的真濉?

  3、 教養方法

  在育兒的生涯中,父母也許會陶醉在1歲兒的天真無邪裡,以為這種樣子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一旦目睹2歲兒的反抗情緒才有所醒悟。正當他們耽心這種反抗不知要持續多久時,步入3歲的幼兒卻又表現出另一種溫柔的面貌,令他們着實大吃一驚!

  3歲兒有着可以治愈父母“育兒恐懼症”的沉着;他很安定,卻自我意識漸漸增強,凡事請求的情形也不見了,已不需要信賴父母來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語言能力方面較以前進步,大人說話的内容比較容易懂,能自我表現,與人相處的情形良好,對于父母的命令都能聽從。

  當他給予大人幫忙時,最喜歡看見大人高興并給予肯定,因此3歲兒特别喜歡幫助人。

  無論在家裡、在朋友中,他開始培養忍讓、等待等耐性。

  人們一向認為3歲是開始教養的年齡,這表示3歲兒已經到達開始需要管教的年齡;不過,也不能操之過急,必須确實、按部就班地引導他自動自發去做。父母若急于教育、要求太多,會使3歲兒變得被動且扼殺了他的獨立性。

  目前幼兒教育的科學理論正逐漸被确立,教導幼兒隻要依循科學的育兒方法必能收效:

  (1) 因材施教

  3歲的安安小時候不管做什麼事總是慢條斯理,經常被其他小朋友催着“快點、快點”,連父母對她的緩慢有時都會覺得不耐煩。但是有一天,幾個小孩同時幫媽媽做一件事情時,就她做得最徹底、最仔細,這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她花那麼多時間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勢必做得不仔細。而她這種個性并非媽媽教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配合他們的個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 選擇合适的課題

  把5歲小孩的課題硬塞給3歲的幼兒,然後對别人誇耀:“我的孩子已有5歲的水準了!”這樣一來勢必苦了孩子。況且,這種情形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失去興趣,所以這并不是科學的指導方法。

  視幼兒的發育情形,最初給他稍低水準的課題,等他達成後給予誇獎;然後再提高标準,但給予不能過于勉強,否則幼兒會喪失興趣。當然幼兒在完成課題時,千萬别忘了誇獎他,這是促進他學習的原動力。

  (3) 明确定出範本及目标

  教導孩子時可先讓幼兒看範本,再告訴他:“在外面遇到認識的人要打招呼說:‘您好’”并示範給他看、讓他模仿,有不當之處立刻加以糾正。

  不過,隻教他形式,而不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誠意。因此大人還得讓他了解打招呼的意義是“表示你遇見對方心裡高興,如果你不跟對方打招呼,他會以為你讨厭他。”幼兒懂得這些道理以後,跟别人打招呼時就會面帶微笑。面對3歲兒的微笑,任何人都會打從心底感到愉快,這樣就達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 機會教育

  一次家中來了訪客,3歲的冰冰很興奮,但又無法加入大人的談話,于是他煩燥地在客廳裡鑽來鑽去,最後把一壺熱茶打翻,手也燙傷了。

  從那次慘痛的經驗裡他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時候,小孩必須在自己的房間裡玩或看畫冊。

  許多事情都可讓幼兒得到機會教育,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都應該讓幼兒想想“為什麼會這樣”“應該怎樣做才對”。

  (5) 承認他的心理狀态并加以勉勵

  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為你教導幼兒的題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狀态卻常被大人所忽視。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歲兒身上經常可見。但是大人往往忽視而不加以适時的嘉獎或鼓勵。

  一位每次到超級市場就吵着要吃冰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媽媽去購物時,媽媽事先和他約定不能買冰淇淋,于是他拼命地忍耐;媽媽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适時地誇獎他說:“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聽了也很高興地回答:“媽媽怎麼會知道?”由此可見因為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種滿足感。

  (6) 教養必須徹底

  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隻有三分鐘熱情,想到時就說:“睡覺前要說晚安”、“吃飯時間要把電視關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