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鄭旭東
心中想運動的思緒波濤洶湧,但能付諸行動的人寥寥無幾。《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83.8%都沒有運動習慣,隻有11.9%的人每周運動3次以上。具體到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近期面向20242名18~79歲的北京居民發放問卷,對其運動情況調查發現,受訪者體力活動主要以職業勞動為主,經常鍛煉者(每周參與中高強度鍛煉至少3天,且每天至少30分鐘)僅占31.5%,年輕人、女性和學曆較低者經常鍛煉的比例較低,相比,中老年人更關注健康,有更多時間運動。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鄭旭東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會呈現這樣的調查結果,是由于老年人空閑時間較多,且長期與多種慢病打交道,所以他們的健康意識更強,更能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中青年人處于勞動年齡,工作緊張,休閑時間少,下班後、節假日更想多點休息時間,即便有運動的想法,也很難堅持下去。《2019運動消費趨勢報告》統計顯示,約有1億人購買了運動裝備卻很少運動,辦了健身卡卻很少去健身。鄭旭東認為,年輕人運動積極性不高,主要受幾方面因素影響:一是運動帶來的快感不強,很多人隻是三分鐘熱度;二是多數人運動單純是為了減肥,真正追求鍛煉效果的并不多;三是部分地區運動場所少、場地不齊全,影響了人們的運動積極性;四是工作壓力大,上班族白天一心撲在工作上,下班回家身心俱疲,比起跑步、去健身房,窩在沙發裡看電視、玩遊戲自然更輕松;五是缺乏自我約束意識,也沒有堅持鍛煉的意志。
鄭旭東表示,長期缺乏運動,人體各個零部件容易提前老化,使組織器官機能下降,基礎肌肉萎縮和呼吸循環功能低下,頸部、腹部、腰背部及大腿部的肌肉力量降低,引起腰酸背痛、膝關節痛等症狀;呼吸循環功能低下,即使輕微勞動也會發生心悸和呼吸困難;肥胖、骨質疏松、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也會接踵而至;《衰老神經科學前沿》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平時身體健康的老人如果僅停止鍛煉10天左右,大腦中負責思考、學習、記憶的重要區域海馬體的血流量就會明顯下降。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提醒,适度運動每年全球将有390萬人免于過早死亡,中國每年可避免超過100萬人過早死亡。
新研究中,阜外醫院專家團隊建議,政府應進一步制定、創建有利于北京居民,尤其是女性、青年和受教育程度較低人群經常鍛煉的健康政策、環境。鄭旭東補充說,國家層面應加強宣教工作,全面普及科學健身知識,讓更多人知道運動的好處,培養其運動熱情;完善和普及運動設施,讓居民充分利用公共健身器材;建議社會和單位鼓勵上班族适量運動,以改變中青年人體育鍛煉少的現狀;大家也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運動目标,比如成年人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老人選擇适宜且容易完成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廣場舞、間歇快步走等;青少年每天至少運動2小時,全天内各種類型的身體活動累計達到180分鐘以上,中等及以上強度的身體活動累計不少于60分鐘。實在沒有條件戶外運動的,可以在家做俯卧撐、舉啞鈴、深蹲等動作。還可以和有運動熱情的人結伴鍛煉,有利克服運動困難,減少壓力和焦慮,提高生活質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