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杖芒鞋
這個成語也來自東漢的名将馬援。完整的形式是一句話,叫做“畫虎不成反類犬”。因此,“畫虎類犬”并非是一個規範的成語。在中國的文人畫中,畫虎的常有,因為虎有威勢,外形漂亮且易入畫。但畫狗的很少。無論是從審美的角度還是社會習俗的角度看,将狗作為寫意畫的對象,都不能帶來較好的效果。因此,在古代,畫虎是一種高雅的藝術,畫狗卻是一種無趣且無品的行為。
根據《後漢書·馬援傳》的記載,馬援是在一封勸誡子侄的信中,提到了這句話的。這封書信,就是著名的《誡兄子嚴敦書》。當時,馬援率軍遠征交趾,即現在的越南一帶,與征側、征貳二夫人的軍隊和作戰,他的家人留在京都洛陽。馬援的哥哥馬況早亡故。他的兩個兒子馬嚴、馬敦跟随馬援生活,随着年齡的增長,馬嚴、馬敦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經常結交一些俠客與豪傑,還在喜歡在人前口無遮攔地談論國家大事。憑借馬援的名聲,在他們的周圍逐漸聚集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馬援在交阯聽說了這些事情後,非常擔憂。怕這兩個年輕人走上歧途,更怕他們因此獲罪。
馬援是一個軍事天才,也是個性格豪爽的人。但在立身處世方面卻相當謹慎。他趕快寫信回家,訓誡兩個侄子:“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說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甯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
馬援在信中提到兩個人,一個是龍伯高,是當時有名的賢人。曾做過零陵太守,史書稱其:“孝悌于家,忠貞于國”,馬援說他“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是一個謹慎而有忠厚的人;另一個是杜季良,也是馬援的朋友,此人豪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馬援告訴兩個侄子,龍伯高好學,杜季良不好學。
馬援是經曆過大事,見過大世面的人,在他看來,學習學龍伯高不成,還不失為一個老實謹慎的君子,所謂“刻鹄不成尚類鹜者也”。意思是,雕刻一隻鹄,即使雕刻的不象,總還象一隻鹜,也都還象老鷹一類的鳥;而學杜季良,如果不能學習他“憂人之憂,樂人之樂”的品行,隻是學了他的豪爽不羁的表面,就會成為一個輕薄的人。這就像“畫虎不成反類狗”一樣,效仿别人不成,最終得到一個不倫不類的結果。
據說馬援很善于講故事,即使皇太子、諸王聽馬援講故事,也從不感到厭倦。他通過形象的比喻,列出學習兩種人不同的結果,不僅為馬嚴、馬敦聽從,也為後來的人接受。從此,這句話就成為與“弄巧成拙”相近義的一個成語。事實也證明馬援的謹慎是有道理的。像他這樣一個戰功卓著,淡薄功名的人,死後也不免遭人誣陷,削去爵位。何況其他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