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1:27:11

溫馨提示-本文的完整标題是:北宗山水(網絡縮編版)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 之 文武兼容之道 ——方圓曲直酽淡中的抵牾變通

前面幾節文字,強調的都是北宗之所以成為北宗的“必須的”條件,無論是着眼于本體語言的錘煉創構,還是探尋深層道理的旁敲側擊,大多是為了讓北宗山水“陽剛”“蓬勃”起來。

這是不是意味着“陽剛”“蓬勃”起來就是北宗雄起的一切呢?

no!——回答之所以如此肯定,原因是作為一個開放而又擁有巨大包容性、在運化之中維系生命的審美創造體系,北宗山水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所以,促使北宗雄起的有效努力之中,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一個聽起來可能有些莫名其妙、卻具有基本規律性質的舉措,那就是“陽剛”與“陰柔”的媾和。陰陽和合之道,是我們民族文化傳統中的重要内容,中醫經典《景嶽全書》中講得十分透徹:“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讀了這幾句話,有人可能會不以為然:扯遠了吧?太牽強了吧?其實這幾句話所闡發出的關乎生命科學的深層規律,與繪畫創作中的“形式生命體”的建構,非常貼切,因為,“形式”這個“生命體”确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或許,讀者朋友們一時還難以對“大北宗”形成完整、深刻的認識,也遠沒有與筆者所建構的“形式生命體”理論挂上鈎,但平心而論,通過拙著所提供的信息,卻很容易感受到這個體系的豐富多彩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同時不難發現,它之所以擁有旺盛的生命活力,恰恰也在于這既有體系之中,一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矛盾運化。

拙著在涉及到語彙建構和筆墨技法等章節,以足夠的學術深度對北宗山水畫的語言特質進行了分析論證,曾強調:剛性筆線與“大劑量”“多功能”的北宗用墨,“契合無間相依為命,完全一體化了,造型、造境、鋪陳調子、渲染氣氛、生發氣韻、抒情寫意,一下筆便全都有了,而且,許多時候是幹濕濃淡一遍完成。幹濕濃淡一遍完成,意味着筆線、皴法乃至點染融會貫通,潑墨破墨以及積漬(主要是濕積)協同作戰,所産生的意趣相當别緻,這在技巧上難度相當大,故一些南宗大家對此也頗多忌憚。”北宗筆與墨的高度契合,無疑為剛柔之相濟、陰陽之和合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此外,還有一些沒有被人們發現的學術建樹,比如李成、郭熙的“秀在骨”,李唐和馬遠的“方中圓”,夏圭的“疏放樸茂”和陳少梅的“融融視界”等等,都足以給我們提供寶貴的啟迪。

李成、郭熙的“秀在骨”

與大多數北宗畫家方硬的造型和剛直的用筆不同,李成、郭熙用卷雲皴所畫的山石,多呈圓曲形态——不僅外形如此,其輪廓線、結構線、皴紋,乃至形式意趣,都與屈曲的形态聯系在一起。這就産生了一個矛盾:在以水墨蒼勁、剛健偉岸為主流形态的北宗之中,風标獨樹甚至可以說是一枝獨秀的李、郭畫派,何以自處并成功地赢得擁抱歡迎?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促使李、郭進入北宗大家庭、進而形成互補互動、陰陽和合結構的重要因素是什麼?

最具決定性的,是李成、郭熙畫中所含蘊的“剛柔兼濟、風骨蓬勃氣質”。

——以“文秀”著稱于世、以“圓渾屈曲”為山石主要形态的李、郭畫派,作品中居然含蘊着一定程度的“剛性氣質”,是真的嗎?太莫名其妙了!

感到莫名其妙的朋友們别急,請暫時離開畫論裡邊的文字描述,直接去看畫,用你的自己的眼睛觀察,自己的心靈感受——當然最要緊的是,用你自己的形式直覺去發現。如果,你真的能夠通過穎脫勁利的筆勢和形式感鮮朗的筆痕墨迹,深入其語境,感受到盎然的形式意味、以及深藏不露卻又實實在在、且猶如造山運動般的湧動所生發出來的力量,你就會得出肯定的結論:這是真的。

李成郭熙師徒,畫風大同小異,“小異”之處,在于李成趨向秀勁穎脫文雅,郭熙則有些粗壯渾厚樸茂。郭熙的形象較為鮮朗,李成的風貌則較為複雜。在相傳是李成的作品中,既有在圖式和筆墨上都自辟蹊徑的“煙林平遠”、“秀氣可掬”、“石如雲動”,也有從荊浩關同那裡承繼下來的勁健雄渾峭拔。這種風貌,在他的《晴巒蕭寺圖》以及《茂林遠岫圖卷》等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前者雄偉挺拔峻厚,後者則多了一些渾樸之氣。總的來看,包括《小寒林圖》、《寒林圖軸》、《寒林平遠圖》、《寒鴉圖》等以樹木作為主體的圖畫中,李成筆下那些挺拔勁健而又風姿綽約的形象,乃至勁利穎脫的筆鋒,所透露的,顯然是鮮朗的北宗風骨。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1

北宋 李成 茂林遠岫圖 局部1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2

北宋 李成 茂林遠岫圖 局部2

透過今天能夠看到的李成、郭熙畫派的作品,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造成雄渾氣勢、支撐健碩體格、并令人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蓬勃的生命活力、進而自然而然地産生心理反應與畫境交響和鳴的,其實就是此前我們推介給讀者朋友們的“骨力”和“骨氣”。

“骨力”和“骨氣”發自於内,乃是飽滿強勁的“内力”和“真氣”鼓蕩所緻,當然,在“骨力”和“骨氣”生成、洋溢的過程中,“勢”與“勢能”同樣功不可沒。

“骨力”和“骨氣”通過李成郭熙提要鈎玄的筆墨、及其“視覺張力”而彰顯于外。古人在對李成筆法的評論中,有“筆勢穎脫”一說。仔細琢磨李成的筆迹,透露出來的果決、勁利而又靈秀,顯而易見。在相關章節,我曾用“鋼筋鐵骨”對北宗筆墨做過籠統的形容,如果僅僅針對李成和郭熙的筆線,“鋼筋”更為貼切——“鋼筋”很難方折,屈曲的線條彎而不折,必須改變其勁直狀态時,往往反彈力倍增,渾身充滿了力量。在李成郭熙以卷雲皴所畫的作品中,山石的造型多為屈曲狀,但其結構層層勾連、若風起雲湧,或如獅伏,“勢”“力”充盈,“形”與“勢”的構成妙不可言,蓄勢待發的情狀昭然。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3

(傳)北宋 李成 喬松平遠圖

李成郭熙外柔内剛的筆墨體系,是以其具有雄強的骨力骨氣、能動彰顯物象生命之美的用筆,與渾茫豐富、溫潤迷離、潑積相間的用墨構成的。兩人的用墨,潑墨、積墨相間,略有潑墨為主,積墨為輔趨向。到了近現代陳少梅、孫天牧師徒筆下,卷雲皴幾乎全用潑墨,勾皴點染幹濕濃淡一遍完成,其審美意趣,則由渾茫醇厚變得更加清新爽快了一些。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4

孫天牧 觀瀑圖 局部

李唐和馬遠的“方中圓”

方中有圓、圓中有方之類詞語,形容的是中國畫筆墨形迹以及畫中物象的形體乃至于一幅畫整體态勢中的一些情狀,之所以會出現這類情狀,是由于我們一直秉持着剛柔并濟原則的緣故。長期以來,盡管熔鑄、彰顯陽剛之氣是北宗的核心趨向,但一味霸悍顯然與我們民族文化的“中和”情性相悖。所以,從明代浙派後學中較為突出的劍拔弩張、揮掃燥硬,到現代塗鴉的狂怪不經,種種過于偏激的難以帶給人審美愉悅的作品,很難受到普遍贊揚,哪怕它寓意深遠,甚至在形式建構方面不乏獨到之處。

與劍拔弩張、揮掃燥硬相反,李唐和馬遠的筆墨,縱橫磅礴之中透露着婀娜、雄健峻拔而又不乏蘊藉,既富有視覺沖擊力,又耐人回味,意境悠遠,蕩氣回腸。

大斧劈創始者李唐和北宗中堅馬遠的筆墨,可謂剛性語言之最。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擺脫概念化的評說,而去做深入細緻的研究,就會發現,他們的剛性語言之中,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特點——“方中圓”。

在這方面,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濠梁秋水圖》、《采薇圖》以及大斧劈代表作《清溪漁隐圖》等,都相當有說服力——我們來看一些細節:上述畫中的山石,石質堅硬,形體結實,體量重大,是北宗山水中的典型狀态。所用的皴法以大小斧劈為主,铿锵有力,雖然多有變化,但均屬常态。較為出人意料的是,山石輪廓線和結構線的勾勒,盡管骨力遒勁,卻多為“圓轉”形态,尤其是筆線的轉折處,很少有方折出現,更沒有一味霸悍所妄生的“圭角”。這是一個不容易被注意的“小動作”,但正是這個小小的改變,既使筆線的節奏和形式感發生了減少遲滞頓挫而趨向流暢的變化,擁有了一定程度的文氣,也使得由筆線和“斧劈”構成的形式生命整體,擁有了多樣統一的美。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5

宋 李唐 濠梁秋水圖 左側局部

李唐的這種處理方式,美不勝收,令人豔羨不已。需要注意的是,變化不要太過離譜,以緻留下走向反面流于浮滑的遺憾——如果一定要在雞蛋裡邊挑骨頭,敗筆還是有的,比如《濠梁秋水圖》右側巨石的外輪廓。那條長長的輪廓線就有些“圓滑”之嫌,輕飄飄順暢之極,很像(其實不是)一筆從頭畫到尾。好的用筆,貴在自然,不一定每一筆都要一波三折頻繁頓挫,都要講究起承轉合、筆斷意連等等,但輕薄浮滑總還是應該避免的。好在如此筆病隻是偶爾出現,而且也不太嚴重,無傷大雅(詳見“重要成員及其學術建樹”插圖)。

馬遠山石的形式意趣與李唐多有不同,然造型的方式方法大體上是相同的。比如《踏歌圖》中近景的那塊大石頭,猶如刀削斧劈而成,體面清晰、筆痕墨迹簡率沉穩有力,形、神、美(客觀物象、畫家情意及形式語言和合之美)兼備。與李唐的山石相比,馬遠所作有時形體的轉折更方一些,尤其是遠峰,更為峭拔,但兩人心有靈犀,勾勒時都做了“軟(圓)處理”,變鋒芒畢露而為剛柔并濟,妙不可言。李唐與馬遠的“方中圓”,在表現樹木的筆墨之中,表現得更為淋漓盡緻,具體情狀與勾勒山石的筆線相仿佛,不贅。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6

宋 李唐 山水圖 局部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7

孫天牧 摹 馬遠 梅石溪凫圖

夏圭的“疏放樸茂”和陳少梅的“融融世界”

在古人對北宗山水的批評中,“刻畫工巧,金碧輝煌,始失畫家天趣”、“謹嚴精工之極”等幾乎成了言之鑿鑿的關鍵詞語。用通俗話語翻譯,說的就是北宗畫太拘謹、太實在,太濃豔,一言以蔽之:太俗了。與上述評語相反的,還有“狂态邪學”、“劍拔弩張”、“粗頭亂服”之類,多用來批評貶低北宗的分支浙派,與本節主旨關系不大,這裡不贅。

必須指出,“刻畫謹細”、“精工之極”、“金碧輝煌”一類的形容詞語,本身不一定是貶義詞,嚴謹細緻、筆精墨妙乃是優秀品質,色彩表現趨向濃重豔麗也不一定都不好。但拘于物役,描摹拘謹,以至于缺乏自然天趣和文氣,并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筆墨語言在本體意義上的自由發揮,卻實在是筆墨一大忌。不過,這種狀态南北兩宗都存在,并非北宗所特有。

而且,北宗山水畫之中,實不乏樸茂疏放、自然天成之力作。在這方面出類拔萃者,首選夏圭的《溪山清遠圖》和《風雨山水圖》。《溪山清遠圖》一反大多數北宗畫作結構謹嚴細密的趨向,狀态十分放松,蒼古而又簡淡溫潤之意兼而有之,盡顯意筆書寫和水暈墨章之妙。《風雨山水圖》的風格面貌,在南北兩宋繪畫中極為少見,恍惚間似乎有點現代大寫意的意味,極富驚豔之美。具體情狀,詳見《北宗山水》第三章“經典作品語彙品讀”。其間,形形色色的形式語言在審美創造過程中抵牾變通所生發出來的精彩,除夏圭之作外,還可以從關仝、李成、範寬、郭熙、李唐、馬遠、吳偉、仇英、唐寅等諸多語言巨匠的作品中得到類似的印證。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8

南宋 夏圭 溪山清遠圖 局部

古今修身處世四字經典對偶(審美旨趣與語言特質)9

南宋 夏圭 長江萬裡圖 局部

在這一小節即将結束之際,我們點擊一下陳少梅的“融融視界”。古往今來,南北兩宗碰撞交融、互相借鑒可以說是常态,且普遍存在。隻不過在諸如文化保守主義、宗派主義以及私心私利的驅動下,不少人誤入了歧途,破壞了畫壇的生态平衡。我真的覺得,在文化藝術領域,千萬不要打架,更不要你死我活,各美其美,進而實現百家争鳴、百花齊放最好。

不同畫派之間形式語言的融通相當難,即便我們以大胸懷大努力實現了兼容并蓄,學會了許多技法技巧,也還要面臨許多難題。比如:性格、情态、表現功能各異的筆墨如何在多樣統一的原則指導下,形成一個豐富多彩而又能夠和諧共生的語言體系?如何把形形色色的角色與自己情感意欲的表達高度契合、進而化融為個性化的生命語彙,去創構屬于你自己的藝術世界?就此而言,享年僅僅四十五歲的陳少梅,堪稱典範。

陳少梅雖然是我師祖,但遺憾的是,先生英年早逝,晚輩沒機會耳提面命接受教誨。但我知道,他肯定是一位“化古開今”、“融會貫通”論者,他的畫,他的多姿多彩、博大豐厚的“融融視界”足以為證。

陳少梅山水、人物極精,工筆、寫意、兼工帶寫全能,水墨、青綠皆極其妙,集郭熙、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唐寅、仇英、戴進、吳偉之所長,融會貫通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特别值得稱道的是,文學藝術修養廣博豐厚的陳少梅,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化融南宗風韻而至大成,以清新勁健文秀,剛柔并濟畫風鑄就了又一座山水文化高峰,同時奏鳴了北宗山水走向現代的春之聲。

本書最後一章“現當代北宗傳人中的兩個君子之和”中,對陳少梅及其弟子孫天牧先生有相對集中的介紹,敬請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