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小龍蝦的季節,朋友圈已經完全淪陷在小龍蝦裡。
本以為減肥計劃又要泡湯了,但一斤小龍蝦去掉蝦頭、蝦殼等隻吃蝦尾,就隻剩80g左右,熱量僅相當于一個大雞爪,瞬間就沒有壓力了!
不過小龍蝦雖然好吃,但隔夜的小龍蝦可千萬别吃!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把沒吃完的小龍蝦放進冰箱裡冷藏,後來用微波爐加熱讓孩子吃,結果孩子隻吃了3隻,就開始腹瀉嘔吐,到醫院診治,檢查結果是急性胃腸炎合并脫水,需要住院治療。
隻是3隻小龍蝦,就導緻病情如此嚴重?醫生說,隔夜的小龍蝦蛋白質更高,細菌幾分鐘就會繁殖一代,即便高溫加熱,也難以将細菌殺滅,它的“毒性”遠比隔離飯更嚴重。
夏季天氣炎熱,很多父母隔三差五地都會帶着孩子去大排檔吃小龍蝦,有些人一吃小龍蝦就腸胃不舒服,為什麼就這麼容易中招呢?
01
孩子吃小龍蝦容易拉肚子?
這鍋小龍蝦可不背
目前市面上的小龍蝦大多都是人工養殖的,而且小龍蝦喜歡生活在水質幹淨的環境中,如果水質差,小龍蝦活力下降,會開始大批量死亡,所以養殖戶非常注重水質保護,小龍蝦可沒我們想象的髒。
如果吃到的小龍蝦是幹淨的,還頻頻拉肚子,就要考慮以下因素了!
01小龍蝦變質
有些小龍蝦不新鮮或者已經死掉了,黑心商家卻還拿出來賣。小龍蝦富含高蛋白質,而蛋白質又極易腐爛,所以死亡後的小龍蝦,屍體會變成細菌繁殖地,一旦細菌滋生,哪怕高溫蒸煮也無法把細菌殺死。
02小龍蝦沒有徹底煮熟
小龍蝦在生長過程中,體内難免會攜帶一些緻病微生物,甚至是寄生蟲。而有些餐館為了提高翻台率,往往在沒徹底煮熟的情況下,就端上桌了。
這樣自然就容易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了。一般100℃烹饪15分鐘以上,才能徹底殺死小龍蝦體内的寄生蟲。
03放入過多調味料和料酒
一道普通的麻辣小龍蝦,往往需要用到多種類多份量的調味料。除了蔥姜蒜會加大用量之外,為了保證味道鮮美,商家還會加入糖、啤酒等。
而孕婦、哺乳媽媽、小朋友是不适合攝取酒精的。其實,想要去腥可以用姜、蒜、檸檬汁等作為替代。
04就餐環境衛生堪憂
很多地方的龍蝦店大多是大排檔的形式,這樣沒有遮擋暴露在人來人往的街邊環境,很容易使食物沾染上各類灰塵、細菌,飲食衛生難以保障。
02
蝦頭?蝦黃?蝦線?
到底能不能吃?
我們食用的小龍蝦大多生存在養殖水域中,體内重金屬積累低。就算攝入了重金屬,小龍蝦也會通過不斷蛻殼把毒素轉移到體外。
有研究數據表明,小龍蝦體内的重金屬大部分被轉移到了外殼,另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鰓和内髒中,而鰓和内髒主要就在頭部。
有些人不吃蝦頭,是因為覺得蝦頭部分的蝦黃是“蝦屎”,其實蝦黃是小龍蝦的肝髒,這個部位是解毒器官,水中的重金屬、寄生蟲都會通過蝦的攝食和呼吸進入頭部,從而累積下來,所以蝦黃最好也不要吃。
至于蝦線則是蝦的消化道,也就是小龍蝦排洩的地方,雖然隻是細細一條,但往往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和殘留的排洩物等,通常建議處理蝦的時候就去掉。
不過如果不小心吃了也沒關系,小龍蝦經過高溫蒸煮,蝦線裡的細菌也會随着高溫被殺滅,隻是吃起來可能會有泥腥味而已。
03
揭秘海鮮界謠言,
原來這些都是假的……
謠言一:海鮮裡有寄生蟲,不能吃
前面也提到過,現在很多海鮮都是人工養殖的,隻要充分做熟或者經過冷凍,都能有效殺死寄生蟲。比如生三文魚片,經過零下23度冷凍1周的處理,就能徹底殺死寄生蟲。
謠言二:懷孕吃海鮮,容易流産
懷孕期間是可以吃海鮮的,不過是要完全煮熟的,海鮮中含有的多種優質蛋白以及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都有助于孕婦和胎兒的健康。
而且多個國家膳食指南都曾建議,孕婦要每周吃2-3次海産品,以此獲得優質蛋白質和DHA。
不過,像生魚片、生蚝、生蝦這些就不要吃了,這類生食很可能會傳染沙門氏菌、多種寄生蟲(弓形蟲)等,影響着人體健康。
謠言三:吃小龍蝦,容易導緻「肌溶解」
所謂“橫紋肌溶解症”(哈夫病),簡單來講是肌肉因為某種原因發生溶解現象,典型的症狀是肌痛、肌無力,嚴重的甚至會導緻急性腎衰竭。
但目前各種研究表明,其病因共有190餘種,吃小龍蝦導緻「肌溶解」仍然是未解之謎。
至于有關“洗蝦粉導緻肌溶解”的言論就更是謬論了,洗蝦粉主要成分是草酸,從機理上就不具備導緻「肌溶解」的可能,而且我們常吃的蔬菜(比如菠菜)就富含草酸。
況且洗蝦粉還是違規添加劑,是監管部門明令禁止使用的。
04
夏季給孩子吃海鮮的注意事項
●選擇過敏幾率低的水産食物
初次給孩子嘗試魚蝦類食物,可以優先選擇河魚、河蝦這類過敏幾率相對較低的水産食物。待确認孩子沒有過敏症狀再逐漸加量。
如果是給低齡的寶寶吃,可以把這些水産食物處理成泥糊狀、肉末狀等适合寶寶咀嚼的食物形态。
●最好不要給孩子吃生海鮮
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消化系統和免疫力都不及成人,更容易感染食物傳播的疾病, 所以最好還是讓孩子吃完全熟透的海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