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沒考好要離家出走
高考結束了,但考生小林自認為發揮得不理想,覺得自己離大學夢越來越遠,因此情緒非常低落。面對家人朋友的關心與問候,她的心情更加抑郁、焦慮,同時出現頭暈、心慌、胸悶、失眠等現象,整日坐卧不安。為讓她放松一下,父母特地請假帶她外出旅遊,使她的焦慮症狀暫時有所緩解。但聽說不少平時成績還不如自己的同學都考得不錯時,小林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她覺得沒臉面對父母、老師和同學,想逃避一切認識她的人,于是離家出走了。最終幸被家人親友勸回。
專家稱,曆年來從考試結束到錄取工作終結這段時間,60%-70%的考生會産生不同程度的“成績焦慮”,其中近20%的考生因過分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人們把這種大考之後的焦慮狀态稱為“考後焦慮症”。
七成考生患考後焦慮症
專家認為,高考考試結束與被高校錄取前這段時間,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試成績和自己預期有較大差距而産生的焦慮和自責,又要承受因等待錄取而産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對前途命運的莫測,又要面對來自周圍人的各種詢問。這些都會讓剛剛擺脫高考壓力的考生繼續承受巨大壓力,從而導緻焦慮症狀的出現。分析其原因,一是考生自身的認知評價能力和身體狀況等因素,這是産生考後焦慮的内因;二是家庭、學校、社會對考生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這是誘發考後焦慮的外因。亟需進行科學的心理分析、調整與幹預。
平常心很重要
如何調整考後心理,走出焦慮狀态,專家指出可從尋找原始焦慮降低壓力入手。“上述案例中的小林可以使用‘垂直技術’,即降低她的壓力和目标。如她認為考不上大學就沒有退路,這是表面的想法,可以繼續垂直追問其背後的東西:如果考不上大學又會怎樣?可能沒有學曆,會影響到以後的工作,那麼沒有學曆又怎樣?這樣一層層追問下去,看她最終的擔心落在哪裡,而這就是她的‘原始焦慮’。如果最後的那個核心她能夠接受,她的焦慮程度就會降低。”
“其次,從内外兩方面增加自信。自信的人對自己考上大學有把握,焦慮較少。”專家建議,家長和老師應正面地肯定和鼓勵考生,學生自己也要多找自己的長處和想象成功來提高自信。
再次,要擁有一顆平常心。一次升學考試的成敗不能代表之後學業和事業的狀态,考入名牌大學并非就進入了“成功保險箱”,因為那裡競争會更加激烈,考驗也就更加嚴峻。世界上很多名人如愛迪生、比爾蓋茨等,都沒有上過大學或沒有讀完大學。況且,現在社會有太多的機會學習,實在不行還可以從頭再來。當我們如果真的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考試,心情就會平靜很多,反而很從容面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