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生物之一,在人們的印象裡,龍為鱗蟲之長,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形體馬首蛇身,鹿角、兔眼、蛇項、蜃腹、鷹爪、虎掌,形象神秘威嚴。
龍:在神話傳說裡,飛天遁地,行雲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隐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隐則潛伏于波濤之内。
所以龍的傳說有很多,并且經久不衰,但是到底有沒有存在,如今還是未解之謎。不過根據《補三皇本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号曰龍師。”
到了漢代緯書中講:“伏羲氏首德于木,即是青龍,青帝。而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羲氏自然也就是龍圖騰的創始者。”
中國人之所以被稱為“龍的傳人”,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起源于黃帝時期。當初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為了統合各個部落,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組合起來,于是有了龍的雛型。因此我們炎黃子孫,自然成了龍的傳人。
根據這些史料,可以看出龍這種神話生物,很可能并不存在于世間,但并不妨礙龍已經成為,中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信仰。因此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了彰顯尊貴都會身穿龍袍,頭戴龍冠,自稱九五之尊。
所謂的九五之尊中的“九”是虛詞,是指很多的意思,而九也就是到頂了,所以“龍生九子”也并不是說龍隻有九子,而是龍子龍孫無數,就像今天的中國一樣,人口衆多。
當然,龍升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并非僅僅是為了表達龍子尊貴,或者是龍的子孫很多,更多的是為了表達:龍之九子,雖然這些兒子都不成龍形,卻各有所長。
也正因為如此,史料對所謂的九子有了明确記載。
囚牛:在形體上龍頭蛇身,與牛沒有任何關系。囚牛的耳朵很特别,能傾聽萬物的聲音。囚牛雖然長相兇惡但性情溫順,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
睚眦:平生喜好打鬥,性情暴躁易怒,所以龍吞口便成了它的形象。據說古人為了增添了懾人的力量,都會将睚眦裝飾在兵器上。
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所以殿台角上的裝飾都是用它的形象。因為嘲風在神話傳說中象征着吉祥、美觀和威嚴,同時又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所以一般都将它的形象刻印在洪鐘上。不過蒲牢有一個特點,它作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大的鲸魚,在海中遇見鲸魚,都會大聲吼叫。
狻猊:形似獅子,平生喜靜、喜煙火。可惜這龍子“患有厭動症”,能坐着就絕不站着,所以人們用狻猊來裝飾佛座和香爐。到了明清時期又用以裝飾石獅的項圈,以此彰顯威嚴。
霸下:又名為赑屃,形似龜,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在傳說中大禹收服了霸下後,為了避免霸下再次興風作浪,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讓霸下馱着。至此之後,霸下這種形象深入人心,也因此霸下成了碑座下的龜趺。
狴犴:又名為憲章,形似虎,喜好公正,打抱不平,能明辨是非曲直。狴犴不僅形體威嚴,還天生帶着使人畏懼的強大力量,所以人們将它裝飾在獄門上,作為彰顯正氣的象征。
負屃:似龍形,平生好文。因為傳說裡的賦體,天生喜愛閃耀着藝術光彩的碑文,并甘願化做圖案去襯托那些珍貴的文學著作,所以人們便将它用來裝飾碑碣。
螭吻:又名為鸱尾,形體是龍形的吞脊獸,口闊噪粗,平生好吞。哮吻屬水厭火,所以人們将它裝飾在殿脊兩端,以作避火的鎮邪之物。
其實龍生九子的版本有很多,導緻大家對哪九子不太清楚,而今天所講的版本來自《中國吉祥圖說》,是有較為詳細史料記載的,所以大家不必質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