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甯區委自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試點以來,始終牢牢抓住“三個堅持”,從“團的工作力量”、“團的組織建設”、“團員教育管理”三個方面着手,把增強團的政治性、先進性、群衆性貫穿改革全過程,以強化政治功能、形成社會功能為主要目标,推動改革工作在長甯“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堅持優中選優、好中選好 大膽探索不斷增強團的工作力量
建機制、拓渠道,實現團幹部來源多元化。依托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試點紅利,在團市委、區委的大力支持下,切實做到“選優、盤活、建強”團幹部隊伍。
選優幹部隊伍。按照“政治過硬、踏實肯幹、作風優良”的标準,在全區範圍内選調優秀年輕幹部充實團區委機關幹部隊伍。開展團幹部遴選工作,6名具有2年以上群團工作經驗的基層幹部成為團區委專職幹部。
盤活青年資源。以“工作項目化、人員輪崗制”為目标,打破年齡、職級、身份等限制,整合區屬國有企事業單位、“兩新”青年組織、大中學校力量,把熱愛青少年工作的優秀人才選到團的崗位上來,以實習、挂職鑒定書等形式定期向派出單位反饋工作表現,作為其幹部晉升、學生就業的重要參考依據,實現青年工作力量的有效培育和持續轉化。
建強基層網絡。全區10個街道(鎮)在1名團(工)委專職書記的基礎上,增配至少1名青少年事務社工和社區少先隊輔導員。建立社區青年人才蓄水池,通過“與甯同行”大學生向社區報到計劃、區域高校政務見習合作等在青年群體中有影響力的品牌工作,以項目為導向,吸引更多大學生回歸社區,充實社區共青團力量,真正建強基層團工作網絡。
目标明、責任清,找準隊伍管理工作路徑。以目标為導向,抓實抓深抓細團幹部管理工作,确立“定目标、定責任、定效果”的“三定”運行機制,全過程提升工作實效。
聚焦班子建設。在區委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持續配強團區委專職和挂職、兼職書記班子,确保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分層分類、層層落實”。
聚焦能力培育。探索團幹部崗位激勵、機會激勵、發展激勵機制,舉辦“長甯區青年幹部輪訓班”,定期開展部門輪崗、社區挂職鍛煉等,将“内循環”、“走出去”相結合,切實加強團幹部的多崗位曆練、多元化培養、跨行業交流。
聚焦跟蹤問效。制定《長甯區基層團組織工作指标體系》,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基層團組織書記述職評議考核制度,并将結果作為各項榮譽評選的重要參考,形成以考核反饋促進團幹部工作提升的閉環管理。改革以來,共有5家青年集體獲得團中央榮譽。
堅持聯系青年、服務青年 多措并舉全力激活團的組織建設
強基本、架橋梁,健全縣域團的組織體系。以健全聯系青年、服務大局的基層組織體系為着力點,不斷延伸團組織的觸角,努力把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得更加健全過硬。
發揮組織優勢。以“一專一站兩聯”工作為抓手進一步強化組織優勢,在重點商務樓宇、街道社區等區域新增4家“團代表聯絡站”,設立團代表工作信箱,探索建立“周五團代表接待日”機制,近距離傾聽團員青年心聲和需求;依托長甯“全過程人民民主”首提地優勢,開展“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層實踐地”青年論壇,通過“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等活動形成區域青年參政議政的階梯式覆蓋體系。
擴大組織覆蓋。雙管齊下擴大團組織覆蓋,一方面堅持加強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學校、街鎮等傳統領域的團組織覆蓋,實現應建盡建。另一方面持續不斷強化“兩新”團建,推動虹橋經濟開發區、拼多多、科大訊飛等社會影響力較大、從業青年較多的産業園區、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建立團組織。改革以來,新增“兩新”領域團組織147家,增長率達40%,擴大覆蓋團員青年3000餘名。
創新組織形态。深耕青年中心陣地建設,通過整合文化學習、體育健身、志願公益、就業創業等服務活動,為擴大團組織的“朋友圈”賦能。建立“兩新”領域青年籃球社、路跑社、愚園四季讀書會等多元化青年社群,帶動區域内青年社團、網上社群的活躍度,實現線上線下社會領域基層團組織和團員社群同步建設。改革以來,全區54家青年中心共開展635場活動,覆蓋青少年群體7300餘人次。
敢嘗試、勇突破,推進資源社會化配置。主動把握區域中心工作,緊扣青少年成長發展中遇到的“急難愁盼”問題,積極籌措社會資源,從青年中找幫手,不斷提升社會化生存能力。
加大青年服務項目供給力度。開展“樓門口”白領青年服務項目,将公益服務送進“豎起來”的社區;依托青春助企服務團組建“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知識産權保護聯盟,為“大虹橋”産業集群輻射“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青春樣闆”;推動區青聯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對口雲南省紅河州地區援建7家希望小屋,開設“千村計劃雲課堂”面對面傳授創業就業“技能經”。
助推團屬項目持續發展。将數字化轉型場景應用于團工作,舉辦“小學生愛心暑托班”,有效緩解小學生暑期看護難問題,開設網上報名通道解決家長淩晨排隊的困擾,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衆少跑腿”的美好願景。優化“國旗下成長”長甯青少年升國旗暨愛國宣講主題活動報名方式,由“學校統一組織”升級為“在線社會化招募”,拓寬參與渠道、增加參與名額,讓國旗在每一位青少年心中高高飄揚。
輸出長甯青年人文品牌。與“小紅書APP”合作,推出“熟人節”青春社區行動,将社區閑置空間改造成居民喜愛的生活創意、服務空間,打破對“老舊社區”的傳統觀念,吸引大批青年社會組織入駐成為社區治理的新力量,相關活動浏覽量破億,微博閱讀量超千萬。通過搭建“青年規劃師進社區”、“青年業委會議事廳”、“一江一河志願服務隊”、“青年中心主理人”等平台,引領青年深度參與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先後湧現出範北居民區“護航号綠皮火車”、虹橋機場新村“社區博物館”等一批社區微更新項目,讓更多青年力量凝聚在社區,實現長甯“青春社區”的文化破圈。
堅持刀刃向内、從嚴治團 自我革新嚴格團的教育管理
定計劃、出實招,制定全過程團員發展模式。堅持“嚴把入團标準、嚴控團員比例、嚴查發展材料”工作主線,建立“前期統籌、中期實施、後期審核”全過程的經常性團員發展工作模式。
前期制定發展計劃。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學生,制定“一年級一方案”的團員發展計劃,嚴控初中、高中、中職學校畢業班團員比例,逐步形成梯隊式的學生團員發展模式。
中期注重過程管理。深層次推動初中争章入團、高中推優入團工作,按照“入團十部曲”開展團前教育,把準政治方向,以8課時團課學習為基準,加強發展對象的理想信念教育。
後期形成工作閉環。構建“一收二查三核”的團員發展工作模式,對每一名新發展團員建立工作檔案,及時上傳智慧團建系統,把牢團員發展入口關。此外,還積極加強對社會領域的團員發展,鼓勵“兩新”企業團組織将更多思想上要求進步、道德品行良好的優秀青年吸納進來。
重引領、續品牌,打造全方位立體育人機制。發揮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功能,引導全區青少年厚植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在實踐中提升服務大局貢獻度。
推動組織生活的制度落實。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堅持“三會兩制一課”全覆蓋,夯實區“青年講師團”、“紅領巾巡講團”等青年宣講隊伍建設,打響長甯“青馬學員說”主題微團課等工作品牌,廣泛号召青少年積極參與政治學習,在新征程上傳承弘揚好偉大建黨精神。
增強服務大局的青春力量。通過開展長甯區青年崗位建功行動、風采展示等品牌活動,建立“号、崗、隊、手、賽”五位一體的崗位建功體系,不斷提升長甯青年服務全區大局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大上海保衛戰中,全區各級團組織發動4000餘名青年志願者,成立120餘支青年突擊隊,參與社區核酸檢測、城區運行等工作,累計服務150萬小時,40萬人次。
深化凝聚青年的實踐運用。充分發揮“智慧團建”系統的重要作用,通過電話聯系、添加微信等方式及時與團員取得聯系,實現組織找團員、團員找組織的網絡化、扁平化、高效化。發動青年參與疫情防控、垃圾分類、進博會保障等志願服務,将活躍度高的團員轉化為工作力量,先後發展10位白領青年擔任街道重點樓宇園區聯合團支部書記。
縱銜接、橫貫通,構建全鍊條政治激勵體系。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任務,形成的黨、團、隊“三優”一體化青少年政治育人激勵體系。
争章入隊、分批入隊雙軌并行。在育優階段,以“紅領巾獎章”争章激勵制度為基礎,以少先隊儀式教育為載體,雙軌并行開展少先隊員育優培養。面向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發放《争章入隊手冊》,推動分批入隊工作有序開展,不斷增強少先隊員的組織歸屬感和光榮感。
争章入團、推優入團互促互進。在選優階段,将入團激勵作為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的重要激勵方式,以“争章推優”、“星級推優”、“積分推優”等模式,推動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綜合能力等評估标準量化體現,進而達到推優标準的有形化、推優過程的激勵化。
入黨激勵、培養激勵雙向賦能。在推優階段,面向高中高校學生和職業青年,組織、選送優秀的團員青年參與“青馬工程”專題培養,優先推薦其成為黨的發展對象。舉辦“凝青杯”長甯區青年英才挑戰賽,通過以賽促訓的方式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優先推薦進入區級“青年創新英才”支持計劃,建立“星青年人才庫”,不斷優化優秀人才舉薦機制。
來源:《中國共青團》雜志2022年第17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