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明日報
圖為加工河龍貢米的智能化生産線中控室。(周志鴻 攝)
圖為河龍貢米豐收景象。 (俞 芸 攝)
●本報記者 陰壽玉 周志鴻 甯化縣融媒體中心 張坤明 劉才恒
長長的封閉車間裡,看不到人,幾乎聽不到聲音。車間盡頭的中控室内,“躲”着兩人,正“悠閑”地控制整條生産線。高大的機器人有條不紊地碼垛……
12月11日,記者探訪了甯化縣傾力打造的河龍貢米産業園。這個總投資2.2億元的省重點項目,堪稱現代農業産業化典範,目前已完成投資1.3億元。8個恒溫倉庫已建好5個。園區企業三明河龍貢米米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智能化生産線,于今年6月投産。這條全省最先進的生産線,采用全自動電氣控制系統,達到行業國内最高配置。投産至今,除每月兩天停工外,天天滿負荷運轉,日産150噸成品米。12月5日,這家企業獲得“全國放心糧油示範加工企業”稱号。
置身于智能帶來的安靜中,記者不禁想起“學習強國”平台一組醉美田園風光照片,反映的就是收獲河龍貢米的場景:黃色的稻田中,以傳統方式(為保證米質)收割、打谷的農民,笑容滿面……
作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的甯化,近年來重點培育河龍貢米特色産業,助推精準扶貧。靜靜的車間,歡騰的田園,讓記者真切感受到“産業 公司 貧困戶”這一扶貧戰略的智慧與溫情。
河龍貢米産業的确具有助力扶貧的實力:一方面,此米品質了得,宋代登上皇家餐桌,如今躍上廈門金磚國家峰會的國宴,又獲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保護;另一方面,此産業投資少,市場好,增收快,有前景。當然,甯化種糧地理條件優越,甯化客家人勤勞肯幹,這是推廣種植的先決條件。
好風憑借力。甯化引進、培育、扶持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三明河龍貢米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從育種、種植、加工、包裝到營銷均統一标準,把産業做大做強,讓農戶特别是貧困戶嘗到産業發展的甜頭。
依托中科院謝華安院士,公司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為技術支撐研發優質品種。目前,已從500多個種源中篩選出9個高中端品種。在産業園區内投資2600萬元建設全自動化生産線,加工系列中高檔優質大米。去年和今年均種植5萬多畝水稻,去年産值破億元。今年收獲的2萬多噸稻谷,“住”進了園區内的恒溫倉庫。産出的新米陸續運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的直銷店,園區成品庫存為零。
貧困戶參與這一産業,實實在在地享受“特權”。他們優先與公司簽訂種植合同,不限面積;優先從公司領到免費種子,累計年均減少投入40萬元;優先參加田間管理培訓。更讓他們歡喜的是,他們的稻谷成了“皇帝的女兒”——身價更高,比普通稻谷每50公斤高60元(一般農戶的高50元)。公司的收購差價款年均60萬元。去年,這個産業帶動1260戶貧困戶種植8000畝,戶均增收1.45萬元。此外,優先安排260名貧困人口從事加工、運輸、營銷,年增收500多萬元。中沙鄉貧困戶吳某明是位勤勞的種田人,可禍不單行,愛人病故後,女兒又生重病。沉重的債務未能把他壓垮。他近幾年種植河龍貢米,日子有奔頭。去年,他一口氣種了30畝,喜獲豐收。今年一鼓作氣,種了60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