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吃完飯不宜馬上跑步 為什麼呢?

吃完飯不宜馬上跑步 為什麼呢?

健康 更新时间:2025-11-22 01:53:59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小時候我們父母就跟我們講剛吃完飯不要跑來跑去,對胃不好,那這是為什麼呢?小編幾天羅列了幾條,看完你就明白了。

  1.先理解基本概念——血量

  在了解具體原因之前,首先你得明白一個基本術語——血量,明白了血量才能理解接下來的道理喲。我們人體中血液的總量稱為血量,包括人體内血漿(液體部分)和血細胞(固體部分)兩個部分。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約相當于體重的7%~8%,即每千克體重70~80ml,一個60公斤重的成人,體内血量總血量約為4500ml(于是題外話來了啊,快動動手指揿揿計算器,你就會發現一年半年獻個血對我們人體影響不大啊喂)。

  在我們安靜狀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動,這部分血量稱為循環血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現金流);還有一部分血量潴留在肝、肺、腹腔靜脈以及皮下靜脈叢等處,流動緩慢,血漿較少,紅細胞較多,稱為儲存血量(這個可以看成是銀行存款)。

  血量在我們機體内部環境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保持着基本恒定。足夠量的血液才能保持心血管系統一定的充盈度,維持正常的血壓,保證全身各器官的正常血液供應(所以說,外傷等一些原因導緻大出血神馬的,會造成血壓迅速下降,無法進行正常的血液供應,從而引起失血性休克)。

  2.不同器官在不同情況供血不同同一機體

  在不同情況下血液總量有所變化,正常變動範圍均不超過10%。如人體在作激烈運動、情緒激動或失血時,循環血量下降,儲存血量被釋放,以補充循環血量,适應機體活動的需要。然而,機體在不同狀态下,各個器官的血液分配是不均勻的。當我們在慢跑時,心髒收縮力增加,心率加快,心髒對各個器官提供的血液量增加,通過體内的調節機制,機體各器官的血流量進行了重新分配,主要表現是運動肌肉的血液量增加,而胃腸道的血液量減少。這是機體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應急反應。運動,尤其是劇烈運動常用于機體捕食獵物、同伴争鬥或逃跑等時刻,被機體視作一種緊急狀态。為保證運動的正常進行,優先增加活動肌肉的血液供應,而暫時減少相對不重要的器官如胃腸道、腎髒等的血液供應。

  3.肌肉和胃腸道争奪血量是飯後跑步不适的主因

  好了鋪墊了這麼久終于要說到正題了。我們攝入的食物,在進行物理消化(咀嚼)後迅速進入胃腸道進行化學消化,此時我們就需要較多的血液奔赴胃腸道開展工作,保證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那麼問題來了(終于來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興沖沖地到戶外摩拳擦掌開始熱身準備跑步,血液就需要根據之前所述進行重新分配,然而矛盾出現了:我們的胃腸道會和四肢對血液進行競争,由于機體應急反應的緣故,因此血液的重新分配會增加運動肌的血液供應,而我們的胃腸道就處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得到的血液供應和氧量無法滿足消化吸收的需要,胃腸道可能因為缺血導緻痙攣,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消化不良,而且此時胃部充滿食物處在充盈狀态,跑動會引起胃部的震動,容易導緻疼痛,這種情況就是最常見的運動性腹痛。

  那讓我們再重新回到題頭,剛吃完飯确實不适合馬上跑步,但是請放過無辜的胃一碼吧!飯後至少半小時再開始運動,最好飯後1-2小時再開始運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