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佛山一名6歲男孩
在幼兒園體檢時
發現肝功能中的轉氨酶
升高近20倍
到醫院檢查診斷為“肝吸蟲病”
後經家長回想原因
可能與家中生熟食物砧闆混用有關
來源:央視财經
砧闆作為
每個家庭必備的廚房用品
使用不當
就會滋生大量細菌
危害健康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那麼
今天我們就來
說一說肝吸蟲病
什麼是肝吸蟲病?
肝吸蟲病學名華支睾吸蟲病,是一種相對常見、危害較大的寄生蟲病。肝吸蟲主要寄生在人體的肝髒,主要因食用含有肝吸蟲囊蚴的未煮熟的魚蝦而感染。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通常起病不明顯,潛伏期一般1-2個月左右,如果一次性進食較多含有肝吸蟲囊蚴的生魚片可能會導緻急性發病。
緻病因素
肝吸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生吃河魚,包括草魚、鲢魚等。
肝吸蟲的囊蚴寄生在河魚的魚肉中,而有生食習慣的居民處理魚肉多是以酒、鹽腌制,沒有高溫烹熟的習慣。酒和鹽是不能将囊蚴殺死的,這些囊蚴經人體消化道進入膽道系統,對我們的膽道系統進行破壞。
當然不光是吃生魚片會感染,有些人認為自己從不生吃肉類那是不是就不會感染?
其實也不是,如果砧闆、刀具混用,切肉、切水果用同一個砧闆、同一把刀,即使魚肉通過高溫做熟了,砧闆、刀具上殘存的囊蚴也會通過生食的水果也會進入人體,導緻感染肝吸蟲。
肝吸蟲感染後症狀有哪些?
肝吸蟲病初期主要表現為腹瀉、上腹部不适、肝髒腫大,血常規中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等。在流行地區多以膽道感染、膽囊炎、膽道梗阻為就醫的最初表現
在臨床上分為以下幾種表現類型:
肝炎型
此種類型是較常見的,新聞中提到的6歲兒童也是以這種類型為主要表現。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可出現乏力、上腹部不适、腹脹、食欲減退、肝區隐痛;醫生在查體的過程中會發現肝髒輕到中度腫大;檢查化驗時會發現肝功能中轉氨酶升高。這種類型容易被誤診為病毒性肝炎。
膽管炎型
病人可出現發熱、寒戰,伴有明顯上腹部陣發性絞痛,有時可出現黃疸,常并發膽管炎、膽囊結石;抽血化驗時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
胃腸炎型
此種類型的表現同不潔飲食後出現的胃腸炎症狀相似,可有腹脹、腹瀉,大便次數增多,大便中無膿血,大便鏡檢常無異常發現。
肝硬化型
可出現肝髒腫大、質硬、常常合并有腹腔積液、脾亢進、脾髒腫大,多有低蛋白血症、貧血、雙下肢水腫的表現,在兒童患者中多伴有營養不良。
侏儒型
多發生于嚴重肝髒感染的兒童患者,常合并有肝硬化。
隐匿型
此種類型症狀表現不典型,多在體檢或因其他病因就診時發現。
需要警惕的是,感染肝吸蟲病後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嚴重損傷肝髒功能,不斷破壞正常的肝細胞,引起膽管癌、肝癌等甚至導緻死亡。
因此,對于有生食魚蝦等流行病學史的人群,若出現上述不适表現,需警惕是否有肝吸蟲病。
臨床上對肝吸蟲病的診斷,首先需要有直接生食魚蝦或者間接生食(比如混用砧闆、刀具)等病史,其次需抽血檢查肝吸蟲抗體陽性,一些難以診斷的病人,甚至需要糞便、膽汁引流液、肝髒穿刺病理中可見肝吸蟲卵。
我國肝吸蟲病的高發地區和人群有哪些?
在我國,廣東、廣西、黑龍江、遼甯等省份和地區是肝吸蟲病的相對高發區。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主要原因這些地方的居民有生食或半生食河魚、蝦的習慣。為了追求新鮮和爽滑的口感,居民經常把食物加熱到半熟或者直接生食,魚肉中的囊蚴不能被殺死進入人體,導緻患寄生蟲病。
其他一些省份生食的習慣較少,但是日常生活中,部分居民切肉、蔬菜水果的砧闆、刀具混用也有感染肝吸蟲病的風險。
如何預防肝吸蟲病?
一口魚生,一口酒?
這是在兩廣地區常見的一種飲食說法,當地居民普遍認為吃魚生時飲酒就能殺死魚片中的囊蚴,從而減少感染肝吸蟲。
但事實上并非如此,烈酒并不能殺死寄生蟲的囊蚴,并且飲酒會加重肝髒的損害。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吃火鍋時,涮一下就吃?
這是個不良的飲食習慣,肉中如果有肝吸蟲囊蚴,短時間加熱不能将其完全殺死,也會感染人體。
那麼怎樣才能科學地預防肝吸蟲病呢?
需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的或者未完全熟透的魚蝦;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切肉食和水果、蔬菜的砧闆、刀具需要分開,定期用開水消毒肉食的砧闆、刀具;
做好糞便管理,尤其是肝吸蟲病高發地區,避免人的糞便直接進入江河污染魚蝦。
本文專家:王茜,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治醫生
本文審稿:汪小歡,複旦大學醫學博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