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旅行者腹瀉?
旅行者腹瀉病,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水土不服”,是旅行中最常見的病症。其定義系指在旅行期間或旅行後,每天有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糞,或未成形糞次數不定但伴有發熱、腹痛或嘔吐。通常兒童和老人的症狀要比青壯年嚴重。定義的範圍也可進一步擴大,包括更多較輕微的、但足以影響商務日程或旅遊計劃的腸道紊亂。
過去,因為醫學不發達,人們常認為旅行者腹瀉就是由于“水土不服”引起的,是由于氣候、食物或水土的改變所緻使。現在經研究證實,旅行者腹瀉是感染性腹瀉病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是由細菌、病毒、腸道寄生蟲等緻病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組急性腸道傳染病。
80%的旅行者腹瀉是由腸緻病性細菌引起 ,主要為産毒性大腸杆菌、志賀菌、空腸彎曲菌、氣單孢菌、沙門氏菌及非霍亂弧菌。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産毒性大腸杆菌(ETEC),占腹瀉者的 60%以上。在少數情況下,霍亂弧菌、一些病毒和寄生蟲也會成為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這些病原體進入人體,侵犯空腸或回腸,并産生毒素,使腸道發生炎性水腫,引起腸粘膜滲出過多而出現腹瀉。
随着商業、旅遊、學術交流等活動的日趨頻繁,特别是旅遊業的迅猛發展,旅行者的腸道健康問題逐漸引起重視。經常出門旅行的人,難免遭遇旅途中拉肚子的不愉快經曆,在旅行醫學上,有一個專門的術語來描述--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
提示:旅行者由于旅行疲勞、精神緊張、飲食習慣的不适、氣候時差的變化、身體的抗病能力降低,故在旅行途中很容易感染腹瀉病。
相關資料:
“旅行者腹瀉是旅客最常見的疾病,特别是到開發中國家的旅客最容易出現此情況。旅行者腹瀉是指旅行者的大便變得稀爛,而次數亦比平常時超出兩倍以上。它通常都是由傳染性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而一般的傳播途徑是吃了一些不潔的食物和食水。”--摘自《台灣旅遊從業人員培訓資料》
“去發展中國家的旅行者,50%發生腹瀉。腹瀉原因甚多。旅行者腹瀉經常是由于一種患者”不熟悉“的細菌的腸道感染所緻。這些細菌對當地居民可能甚少”有害。偶爾,也能因不常吃的或香辣食物刺激胃腸所緻,也可由于其他疾病,如瘧疾或傷寒。在很多第一次的旅行者的交談中,腹瀉是經常的話題,甚至冠以許多别名,如巴厘島腹瀉、德裡腹瀉等。這些都不是什麼好事。?
旅行者腹瀉即在旅行中大便稀軟或次數增加,如正常每天大便一次,那麼每日三次就可認為是旅行者腹瀉。多數情況是大便次數輕度增加,不影響旅行計劃,如感覺良好,就順其自然,不必理睬。但不會總那樣輕松,随着經常腹瀉,會有腹脹、腸鳴增加以及因腸痙攣而腹絞痛。急于登廁還可能出意外。還會放臭屁,肛門燒灼痛,如涉及胃,還可惡心甚至嘔吐。身體的所有系統可能處于不良狀态,可能發熱(37℃以上)并感不适、疲乏、衰弱,甚至中斷旅行。本病常持續1-5天,不經治療也能自愈。靠近廁所,充分的衛生紙會好過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