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壓力?◆
如今,壓力成為職場上的流行詞。那麼,什麼是壓力呢?孟焱副教授說,壓力有四種解釋。
第一,壓力是面臨選擇或面臨改變時産生的心理沖突。比如說,我們早晨上班等公交車,眼看要遲到了公交車卻遲遲不來,這時候就面臨選擇:繼續等,可能會遲到;立即打出租車,但要額外花錢,這種左右為難的選擇就會讓人産生壓力。再比如說,公司部門經理辭職了,作為業務骨幹的你可能會競争上崗,面臨這種職位的改變,你就産生了心理壓力。
第二,壓力是對未知事件的悲觀解釋。比如說,上司讓你到他辦公室一趟,你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心裡開始嘀咕:是不是我的哪項工作沒做好,領導要批評我?莫非要炒我鱿魚?這種忐忑不安的悲觀解釋,就讓人很“糾結”,産生壓力。
第三,壓力是持續不斷的精力消耗。比如說,已經連續加班兩周,領導又說:“這個周末不休息,把工作幹完。”這種持久戰就會讓人出現悶悶不樂、失眠、抑郁等,這也是一種壓力。
第四,壓力是面臨威脅時的本能反應。比如,武松在景陽岡遇到老虎時的那一瞬間,就面臨着巨大的壓力。
◆ 如何看待壓力?◆
孟焱副教授說,有壓力不可怕,生活工作中處處有壓力,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壓力。适當的壓力是良性的,可以激發人的許多潛能,能促使人去學會很多東西,可以讓我們懂得去學習,向别人請教,慢慢地你就會變成一個經驗豐富的人,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其實人的成長和發展就是不斷适應壓力的過程。但是,壓力太大會造成心身疾病,最簡單的就是吃不下飯、睡不着覺,嚴重的會導緻胃潰瘍、不孕不育甚至癌症等。因此,面對壓力,要學會調節。
在荥陽五保供養幸福園,由于服務對象是五保老人,工作人員要經常面對世俗的目光,不少人産生了“伺候老人是低人一等的”念頭。孟焱說,這也是一種壓力,但這種壓力不是工作本身帶來的,而是來自對工作的不合理、歪曲的看法。調節壓力的一個具體方法就是改變認知,正确認識工作的性質。因為工作不分等級,當你不畏懼那些社會偏見時,你就沒有了壓力。
◆ 小和尚頓悟的故事 ◆
有的工作人員提出,工作太枯燥,想跳槽不幹了,該怎麼辦?孟焱副教授講了一個故事:小和尚的頓悟。老和尚帶着徒弟們坐船,由于暈船,一個小和尚一直抱怨:“這天氣真糟糕,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出這趟遠門,更不應該來坐船。”突然一個大浪打來,小和尚掉到了海裡,差點淹死。大家七手八腳把他救上船,小和尚一下抱住桅杆不撒手了:“在海裡才知道船裡有多安全,隻要能活下去,讓我在船上把膽汁吐出來我都願意。”老和尚笑了:你頓悟了。
我們經常這樣說:“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要……”與其悔不當初,不如珍惜眼前,可是,我們總在身臨困境時才領悟到失去的珍貴。孟焱副教授說,不論你做的工作多麼渺小,但都是不平凡的事,因為它可以改變你的生活,也影響着别人的生活。在這裡工作雖然累一點、枯燥一點,但總比找不到工作的人強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事情不盡如人意,我們總不能整天都沉湎于抱怨。寫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是一個集盲、聾、啞于一身的殘疾人,她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當我抱怨自己沒有鞋子穿時,卻發現有的人沒有腳。”在講座現場,員工們紛紛記下這句名言,作為工作中的自勉。
◆ 換個角度看問題 ◆
有員工提出,自己不喜歡老人怎麼辦?孟焱副教授說,護理工作又髒又累,而且有些老人性格孤僻,與年輕人的性格格格不入,很多年輕工作人員産生厭倦情緒。“其實我們應該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也有老去的那一天,如果那時候大家都讨厭我,我心裡會怎麼想?如果大家都把我當親人,我心中又是何等溫暖。”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将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人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寬容、理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在講座中,孟焱副教授摘錄了一首小詩《我感恩》,與大家共勉:“一天結束時的疲勞和肌肉酸痛,那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衣服越來越緊,那表示我吃得很好;有陰影陪伴我的勞動,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陽光下;有各樣對政府不滿的抱怨,那表示我們有言論自由;有巨額的電費賬單,那表示我冷氣吹得很爽;過量的電子郵件,那表示有許多朋友會想到我……”有時候,化解煩惱很簡單,隻不過是轉換一下看待問題的角度。
專家簡介
孟焱:新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長期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擅長抑郁症、失眠症、各種神經官能症的診斷治療與心理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