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35歲的設計師盧娜來說,列清單是件絲毫不能馬虎的儀式。每天晚上,她都會在行事曆上寫下一條條清單,第二天該做的事情一目了然。“如果不把目标寫下來,我就會覺得無所事事。”她還把行事曆放在随身的包裡,時時拿出來看看,了解每件事情的進展。
40歲的建築師袁朗習慣每天離開辦公室前列出第二天要做的事。他說:“我更相信清單,而不是記憶力。這是一種減輕大腦負荷、在腦海中理清秩序的方式,目的是解放我的大腦。”我們将清單當作一種提醒工具,把大量繁瑣的信息托付給它,以彌補我們記憶力的不足。
在哲學家貝爾納·塞福(Bernard Sève)看來,清單的出現甚至構成了人類曆史的一個重大轉折。“因為列清單意味着一些管理思想模式的形成,人類社會從此進入更高的組織等級。它最初的根源是任務分配,現在則成了社會規範化的重要工具。”有些清單簡單粗糙,有些則精細無比,但待辦事務清單在生活中無疑占據着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強迫自己完成使命
對于某些人來說,清單被視為對秩序的提醒,取代了扮演“内部警察”角色的超我。26歲的麗莉承認列清單就是為了強迫自己、約束自己。她說:“我是個極沒有條理的人,總是丢三落四,把生活搞得亂七八糟。有時候事情完成的最後期限越來越近,我的心思卻越來越遠,隻有清單才能讓我把注意力始終放在要做的事情之上。”通過完成清單中的任務,可以讓我們擺脫超我導緻的重負,避免因為沒有履行與自己達成的協議而引起的内疚感。
每個人都了解實現計劃後的那種滿足,嘗到過完成清單中一連串苦差後的快感。精神分析師弗朗索瓦·勒吉爾(Franois Leguil)說:“每一項被劃去的任務,都表明我們減輕了對超我的負債。”他也觀察到一種值得警惕的現象:“我們強加給自己一系列的指令,然後不假思索地執行,對各項任務的先後順序絲毫不作思考。我們隻是機械地服從自己記入清單的各項命令,甚至帶有自虐的色彩。”
掌控生活的願望
列清單是我們有能力組織自己的生活、使其更合理化的信号。我們希望依靠清單,使每天的生活都遵循自己的意願,不留下空白,避免因遭遇偶然事件而産生焦慮。我們企圖讓自己相信我們完全控制着生活乃至世界的進程。精神病專家斯特法尼·阿餘索(Stéphanie Hahusseau)強調:“生活中的不确定是難以忍受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渴望控制一切的社會中,有着各種各樣的目标需要實現。文化上,我們越來越不習慣随遇而安,無法接受沒有特别期待的生活。”
列清單反映了我們戰勝内心魔鬼的強烈欲望。我們覺得隻要把自己的義務寫下來,它們就變成不得不面對的事情。列清單被賦予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但是,任何事情都永遠不會完全符合我們的預期。隻有極少數“列清單者”真正及時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标。為什麼會這樣?
勒吉爾地說:“我們天生就是易變的。我們關注的事情總是搖擺不定,這就是潛意識的特點。它不斷屈服于各種矛盾的壓力,一方面通過列清單給自己戴上緊箍咒,一方面又在将清單揉成一團的時候獲得極大的快感。”退縮的快樂是很難抗拒的。
潛意識很好地履行着自己的職責,讓我們擺脫心煩意亂的事情,并将它們從思想中抹去。就像弗洛伊德說的:之所以忘記某事,是因為我們沒有記起它的願望。
對障礙的恐懼
我們不遵守自己的清單,還因為我們喜歡拖延。
心理治療師布魯諾·科埃茲(Bruno Koeltz)認為有3種機制可能導緻拖延:“首先是無法忍受挫折:事情很重要,但卻令人厭煩,很容易就被開心的事情取代;其次,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心存疑慮:這其實是一種過度的完美主義,其中混雜着保護自己形象的欲望—不做應該做的事就無須考驗自己的實際能力,不把事情做到底就可以避免最終失敗的可能性;最後,還有‘積極的懶惰反應’,我們之所以想方設法地偷懶,是因為我們不想服從他人的指令。”
我們的人生建立在已經實現的計劃之上,我們應該給開始的事情畫上句号。如果發現自己沒有完成清單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就應該好好反思了。但是,面對無止境的待辦事宜清單,我們也不應忘記審視一下:清單上的事情是否真的需要去做?如果沒有任何事情要做,又會如何呢?
設定目标要具體、可行
“不履行清單,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标過于模糊和龐大。”因此,精神病專家斯特法尼·阿餘索建議我們把任務分成小段,“與其寫‘整理房間’,不如寫‘整理櫥櫃’等等。”
心理治療師布魯諾·科埃茲認為,在責備自己做不到之前,我們最好首先檢讨自己列在清單中的目标是否能夠按時完成。他的建議是設置3種級别的清單:1.必須馬上辦的(由于無法避免,這些事情必須迅速完成);2.如果有時間就辦的;3.看情況再辦的(隻要機會出現,我就抓住它)。另外,為了讓自己安心、少一些自責,我們還需要在每天晚上列出自己已經做的、但不在清單之中的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