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通常我們會在小說中看到這個詞,但是,你知道嗎?面癱是一種疾病,它又叫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特發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常稱貝爾面癱或麻痹,是由面神經管段急性非化膿性炎症所緻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聽說針灸能進行治療,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針灸治療面癱吧,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本病以祛風通絡,疏調經筋為基本治療原則。後期出現機體正氣明顯虛弱者,應佐以扶正驅邪。
2.在選穴上主要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可進行局部、臨近和遠端穴位配合。具體選穴原則如下:
①遵循《内經》“在筋守筋”原則,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規律從局部選穴。面部主要為手足陽明、手足少陽經脈循行之處,其經筋亦分布于面,故局部選穴也多選相應經穴或陽明、少陽經筋排刺。根據面肌癱瘓的不同表現可選用地倉、頰車、迎香、禾髎、水溝、承漿、陽白、攢竹等穴。近部取風池、翳風疏散風邪,又由于翳風穴處為面神經的出顱部位,因此,也常選用。另外,由于足三陽經筋結于顴部,顴髎也是局部常選用的穴位。
②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規律從遠端選穴。如手陽明大腸經支脈,“貫頰……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故選合谷善治面口諸疾。足厥陰肝經"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内",選太沖可治頭面疾病。另外,根據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的經筋理論,可遠取足太陽經昆侖,足陽明經内庭等穴。
③根據面癱"陰緩則陽急、陽緩則陰急"的病機特點,面部的腧穴可健患側同用,且面部的督脈、任脈穴亦不可少,如神庭、印堂(奇穴,但位于督脈上)、水溝、承漿等,以此調節陰陽平衡。
④在早期使用陽白、四白、顴髎、下關等穴刺血敷姜,既有益于面肌癱瘓的恢複,又可預防倒錯及面肌痙攣的發生。刺血敷姜法為在上述腧穴中選1~2個,以三棱針點刺出血,随即将搗爛的鮮姜敷之于上,15min後去掉姜泥。治療面癱,初期宜淺刺,中晚期宜深刺。透穴法經常使用,如地倉透頰車、地倉透顴髎、目窗透頭臨泣等,但不宜在初期使用,以中晚期使用為宜。另外,囑患者自我按摩頭、面、耳後部位亦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病久,燥熱傷陰者,配太溪、三陰交以滋陰潤燥。
上面所介紹的就是面癱針灸治療,相信大家已經有所了解了,另外想要告訴大家,面癱有着很高的自愈傾向,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影響預後的因素主要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治療是否及時和得當,大家一定要記得哦,如果去醫院治療,一定要及時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