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年來随着天氣的污染,發病率也在逐年的增加。甚至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呼吸不潔空氣 慢阻肺發病率增加
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将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三位死因,我國4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達8.2%,那麼如何防治慢阻肺,就顯得格外重要。
吸入不潔空氣可以導緻慢阻肺
吸煙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吸煙量越大,吸煙時間越長,慢阻肺就越重。吸煙的人,包括吸二手煙,其呼吸道就類似于鍋爐房的煙筒,常年忍受煙熏火燎,必然導緻氣道損傷,成年累月就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出現慢性咳嗽咳痰。如果繼續吸煙,慢支進一步加重導緻肺髒的通氣功能下降,就成為慢阻肺。
吸煙的人肺髒衰老快,50多歲時的肺功能相當于不吸煙人75歲的肺功能,肺髒年齡早衰20餘年。吸煙可以導緻慢阻肺,而戒煙可以延緩慢阻肺的發展。
生物燃料也可以導緻慢阻肺,生物燃料是指柴草、木料、莊稼稭杆等各種植物燃料,燃燒産生的煙霧同樣導緻慢阻肺,這種情況主要發生于農村,在取暖和烹饪使用,而通過改造爐竈、加強通風,或使用清潔能源,是可以降低慢阻肺發病率、延緩疾病進展的。
煙是什麼?煙是“物質燃燒時所産生的混有殘餘顆粒的氣體”,其中既有有害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又有有害顆粒,如可吸入顆粒物,而慢阻肺與支氣管肺對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症有關;煙草和生物燃料都是植物,因此各種植物燃燒所産生的煙都可以導緻慢阻肺。
其實,不隻是植物燃燒産生的煙,煤炭等其他物質燃燒産生的煙,汽車産生的尾氣,都含有顆粒,都含有有害氣體和有害顆粒,都可以導緻慢阻肺。
室内室外空氣污染、職業粉塵,還有當今的大氣污染(可吸入顆粒物往往是最主要的污染成分),其氣體成分和煙相似,都是混有顆粒物質的有害氣體,也都可能導緻慢阻肺,因此雖然有些人不吸煙,也患有慢支和慢阻肺。
所以說,慢阻肺是吸出來的,是吸入不潔空氣導緻的。注意衛生,不隻要注意飲食衛生,還要注意吸入氣體的衛生,飲食衛生個人注意就可能做到,而吸氣衛生比較困難,因為人可以幾天不吃飯,也可以不吸香煙,但不可以停止呼吸,潔淨的氣體要吸,不潔氣體也憋不住,還是要吸,有異味、有刺激的氣體也要吸,外觀不幹淨也要吸,周圍有炝煙,不想吸也不得不吸。
注意吸氣衛生,不隻是個人努力不吸煙(香煙或燃料煙),注意職業粉塵,還需要全社會關注,甚至全人類去努力大氣污染問題。
得了慢阻肺需要藥物治療
症狀較輕的患者,或者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小的患者,按需吸入速效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否則可以使用長效支氣管擴張劑。
對于過去12個月急性加重≥2次的患者,需要積極治療,因此,藥物治療中除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外,還常常建議吸入激素進行治療。
藥物選擇上首選各種長效、短效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還可以選擇口服茶堿和化痰祛痰等藥物,多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合用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支氣管擴張劑的合用,或者同吸入激素的合用,具體藥物的選擇應該參考患者對藥物的治療反應和患者的基礎病。
另外,康複治療在慢阻肺的治療中也不容忽視,尤其是活動後呼吸困難的患者,常常通過減少活動而避免呼吸困難,或者減輕呼吸困難的程度,這些患者可以通過康複治療緩解症狀,提高勞動耐力。對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可以通過家庭氧療緩解症狀,提高生存率。其他的治療措施還有無創通氣、肺減容、肺大疱切除、肺移植等,具體需要專科醫師和患者共同決定。
壽命多長 測DNA就知道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0日報道,最近英國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了一種預言人類壽命的辦法,研究人員指出每個人的壽命長度其實都“寫在 ”他們的DNA裡,所以從出生那天開始就能被“讀”出來。目前該方法已經在鳥類中試驗,預計很快就可以應用于人類。
這項研究由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完成,他們表示,DNA中蘊藏了個人壽命長短的秘密,這全取決于染色體端粒的長度。據描述,染色體端粒的作用就像是鞋帶末端的塑料頭,能保護染色體免受磨損或拉傷等,但是從我們在母體中受孕成功它就開始縮短。科學家對端粒進行了廣泛研究,認為它們對人體衰老有着關鍵性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端粒越長壽命越長。當它們變得太短的時候,功能就喪失了。DNA得不到保護就開始出現問題,人們的皮膚開始松弛,免疫系統效率也變低,人們開始患上糖尿病、心髒病等疾病。當然,以這種方法預測的壽命長短要排除因意外 、疾病或是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死亡。吸煙、壓力等都會影響人們的健康和壽命,所以這裡所說的壽命長度是自出生就注定的,而這種預言也是前所未有的新研究。
這項研究的帶頭人帕特·莫納漢教授表示,“研究結果還表明,每個人生命早期身體經曆的變化也是至關重要的。雖然我們還不清楚為什麼端粒的長度會變化變異,但如果可以選擇,人們肯定是希望自己能一生下來就擁有更長的端粒。在不遠的将來,如果人們願意,那他們可以在很小的時候就通過測試知道自己預期的壽命長度。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記住,先天決定的壽命隻是一方面,後天的生活方式同樣對壽命有着巨大的影響。”
在研究中,科學家選用澳大利亞最常見的一種鳥類——斑胸草雀作為實驗對象,首次定期對它們一生中的端粒長度進行測量。研究人員從99隻草雀體内提取了血細胞樣本,從它們25天大一直到死去。結果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他們發現端粒最短的草雀真的傾向于最早死去,有的在實驗開始後7個月就死了;而擁有最長端粒的草雀則活到近9歲大。帕特教授解釋說,“這些鳥是死于自然原因,不受獵食者、疾病或意外死亡等因素幹擾。”
補鈣也能降血壓
現在肥胖人群的增多,高血壓患者也不斷增多,所以降血壓的研究也五花八門,近幾年,國外就有一項研究表明,補鈣也能降血壓。
加拿大一醫學研究者經過一項大型荟萃分析後認為,補鈣也能降血壓。他們在十年間對2412例未妊娠的血壓正常病人和高血壓病人的三十三項研究的結果。所有病人随機給予鈣片,或給予安慰劑。血壓至少要測量兩周,有些病人測量了六個多月。結果發現,這些人血壓下降的幅度,要比與藥理學治療和非藥理學治療,如補鉀或大劑量W一3價不飽和脂肪酸引起的血壓下降幅度要低得多。
專家指出,雖然有些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在補鈣後有較明顯的下降,但鈣對高血壓病人的血壓的作用是否顯着地大于它對血壓正常者的作用,從整體來看是不清楚的。這些結果不能證明,補鈣可使缺鈣病人不緻岀現高血壓。
補鈣對妊娠者可有較大的益處。作者發現,補鈣對這些人來說,收縮壓可下降5.40mmHg,舒張壓可下降3.44mmHg。在妊娠期使血壓降下來,就減少了出現先兆子痫的危險,這種危險正是發達國家産婦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先兆子痫的病理生理學背景還不完全清楚,它或許是妊娠期其它問題的一種警報。
癌症是娘胎裡帶來的嗎
這兩天,正在談婚論嫁的福州馬尾區小陳,怎麼都高興不起來。原來,她最近與男友的家人見面,才知道男友的爺爺、伯伯、姑姑三個人,都是患肝癌去世的。為此,小陳的父母強烈反對,小陳自已也很害怕男友“在劫難逃“。
癌症到底會不會遺傳?哪些癌症具有明顯的遺傳性?應該怎麼去預防呢?國家中西醫結合腫瘤重點學科主任、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主任醫師對此做了專門解讀。
癌症不會直接遺傳
我國癌症發病率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長,癌症的家庭聚集現象越來越多見,人們也更關心癌症的遺傳性問題。目前發現有20餘種腫瘤存在家族遺傳性。例如,家族性視網膜母細胞瘤,家族性着色性幹皮瘤,家族性息肉性、非息肉性大腸癌,家族性乳腺癌等等。遺傳性腫瘤具備的共同特征是家族聚集現象,幾乎連續幾代均有腫瘤發病個體。
“所謂的癌症遺傳,實際上并不是腫瘤本身在遺傳,更多的是指患腫瘤的易感性在遺傳。”歐陽學農主任醫師介紹說,癌症的發生是一個目前尚未完全解開的謎,但癌症是不會直接先天遺傳的,而是後天你的某個基因容易改變,那麼你就容易得某種癌,這叫“易感性”。即在相同生活條件下的人群中,有的個體有更易發生癌症的傾向。
現在,有關癌症遺傳的證據較多。從家庭内的癌症發病情況到細胞、分子水平的研究,都支持癌症具有遺傳傾向。但在整個人類癌症的發病中,真正的遺傳性腫瘤畢竟隻是極少數,不到整個腫瘤發病率的1%。絕大多數腫瘤是由于環境因素長期作用,使具體的器官局部的細胞遺傳物質發生改變,進而産生癌細胞。這樣的基因改變并不具有向下一代遺傳的可能。
如果家族中有一個人患癌,不必談癌色變。如果有兩三個人都有癌症,并且得的是同一種癌症,就要懷疑有家族傾向,可能會屬于遺傳型家族性癌,包括食管癌、大腸癌、乳腺癌、胃癌、子宮内膜癌等。另外有一些病不屬于癌症,但是可以發生癌變,而且具有遺傳性,臨床上叫遺傳腫瘤綜合征。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症,息肉可以惡變為結腸癌。這類病人也必須提高警惕,密切觀察。
“癌症的遺傳問題十分複雜,這跟父親得什麼病,兒子也得什麼病不是完全一樣的。基因的改變還有外因的作用,而每個人所遇到的外因都是不盡相同的。”歐陽學農主任醫師指出,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會得癌,易感人群和高癌家族成員也不是對任何腫瘤都易感。在一定的遺傳特征的基礎上,癌症是否形成,還取決于精神因素、環境因素、飲食因素及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以及外界緻癌物的綜合作用。
有防癌意識是關健
流行學調查結果表明,在有家族史的癌症發病率中,有血緣關系的高于無血源關系的,近親高于遠親,父系親屬與母系親屬無明顯差别。癌症的發生決定于内因和外因,癌症體質隻是具備了某種内因,如果再加上外界緻癌因素,如放射線、吸煙等的作用,癌症才有可能發生。
“手裡拿着錘子的人,看什麼都像釘子。”歐陽學農主任醫師說,有明确癌症家族史的人看到相關症狀就會往癌症上想,從而對癌症産生警惕懼怕心理。癌症和遺傳病不同,臨床中,僅約5%~10%的癌症可能與遺傳有關,乳腺癌、卵巢癌、腸癌是遺傳比例較高的腫瘤。這類人群隻要清醒認識到,自己得腫瘤的危險性會稍高一些,出現一些症狀及時到醫院,就能降低患癌風險。
癌症的發生與免疫密切相關,即便是具有癌症家族遺傳,也隻有在緻癌因素的不斷刺激下,自身的免疫細胞受損,免疫功能出現嚴重低下後才會患上癌症。由于各類緻癌因素的作用,人體每天都會有細胞發生突變,突變細胞或由于DNA的修複功能而正常化,或死亡,或向惡性轉化成腫瘤細胞,而免疫具有的監控功能可以及時識别出惡變細胞,并調動免疫功能将其消滅,從而使惡變細胞不至于形成惡性腫瘤。免疫功能強壯了就可以預防癌症,這也是遺傳家族中有人患癌、有人不患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遺傳因素目前尚無法改變,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一方面要認識到自己雖然可能因遺傳而有癌症素質,但并不意味着事實上得癌症,應避免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另一方面要注意增加防癌意識,定期到醫院檢查,争取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80%的癌症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态,戒煙、戒酒,合理飲食,注意有針對性地選擇食用有抗癌作用的食物,以清淡為主,增加新鮮水果蔬菜攝入,盡量少吃大魚大肉和辛辣的食物。選擇适宜的體育和體能鍛煉方法,調動體内的抗癌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這樣無論是癌症易感人群,還是高癌家族成員,都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癌症的發生。
結語:不管是不是真的有家族發病史,對于預防疾病,大家一定要落實起來,一旦發生,後果真的會很嚴重。(文章原載于《大衆養生》《益壽文摘》,刊期:2012.07,2012.05,作者:黨斌溫,吳志,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