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地處北京東北部,燕山山脈南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古以來就被賦予突出的軍事與政治意義。境内曆史重鎮古北口坐落在卧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之間,地勢險峻,是聯系華北、東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入關的第一道門戶,有“京師鎖鑰”之稱。
古北口長城
曾經的峰巒起伏,如今被高速公路與鐵路所覆蓋,四通八達。京通鐵路翻越燕山山脈的段落順山勢而建,古舊的線路規格讓它很容易與沿途的地形融合在一起,并不像高等級鐵路那樣用大量的橋梁、隧道和填方去規避彎道,這種正在逐漸被速度扼殺的古老工程美學,讓行駛其上的火車本身也成了山中風景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趟逢站必停的慢速火車每天往返行駛在這段山區鐵路上。
供圖 / 視覺中國
位于半山腰上名叫古北口的山間小站是京通鐵路在北京境内的最後一站。這條原本用作戰備功能的鐵路在昌平與京張鐵路分離,沿燕山山麓往東北方向駛去,直達赤峰和通遼。從車站向上攀爬,不久就可以到達卧虎山長城的制高點。
卧虎山長城
卧虎山是古北口關隘的西側屏障,山勢高矗,形似卧虎,與東面的蟠龍山遙相對應,共同把守着北京東北方的沖要之首。在山頂,古北口的地理形勢一覽無餘:“蟠龍”“卧虎”兩座山隔潮河相對的“水門”位置,是入關的第一道門戶,關内略微平坦處,是昔日用來駐紮軍隊、驿卒以及建有客棧、酒肆、貨倉的關鎮,也就是今天 101 國道途經的古北口村。
蟠龍山長城
如果僅有這些,不足以說“得天獨厚”。從一個軍防要地的角度看,河與山搭配構成的關内第二道屏障才是亮點:關鎮南邊,一道小山梁直直地橫在入關路上,潮河則在山的阻擋下向西拐出一個超過 90 度的大彎,從卧虎山下流過,卧虎山及其西側西溝林場附近的高大山體呈 L 形走向,在它們的緊密壓迫下,潮河河道無法繼續西流,隻能沖決南側山體比較薄弱的位置複向南行,但再次遭遇前方南天門附近高地的阻擋,又順着地形拐向東流,形成了一個形似希臘字母Ω 的大拐彎。在拐彎的頂點位置,潮關城堡嚴密地封鎖着沿河灘而行的路,與關鎮南邊翻山而過的關道正路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個天然的甕城。整個關防體系中,也隻有這兩個可供通行的孔道。
北京城所在的沖積小平原是華北平原北部的一個突出部位,被燕山和太行山兩道大山脈分别從北和西緊緊包夾,東側也有燕山餘脈的環抱,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地勢很像一個海灣,美國地質學家貝利·威利斯因而把這片由永定河裹挾泥沙出山後留下的沖積扇平原生動地描述為“北京灣”(初命名時稱“北平灣”)。“北京灣”的形狀并不規則,其中還套着一個向外突出更遠的“灣”,那就是密雲平原。
燕山山脈
密雲平原是潮白河沖積平原的一個組成部分,潮、白兩河在此彙合,西南與“北京灣”相連,向北深深地插入燕山體内。“北京灣”裹挾着其邊緣地帶的低山丘陵一同向北突出到了古北口,無力繼續“突破”,隻得順從地被雄關鎖閉起來。“古北口”之名的意義是“古代的北口”,這個“古代”指的是唐代,當時燕山關口被稱為“北口”,到了五代時期,唐代成了古代,關名便也改成“古北口”了。從緯度上看,這裡确實是華北平原真正意義上的最北端。
供圖 / 視覺中國
由于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形原因,燕山山脈沒有成為水系的分水嶺,白、潮、灤等諸多河流從北向南将其切穿,形成了供人穿行的天然孔道。古北口地當潮河切穿燕山的豁口處,是燕山山脈阻隔作用最薄弱的部位。
供圖 / 密雲區委宣傳部
關河形勝的加持,造就了著名的燕北門戶,深深影響了密雲曆史發展的走向。進入新時代,昔日的邊關和禦路早已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卻把密雲的曆史充填得豐富而多彩。曆史長河奔流向前,潮白河水擁抱了這片燕落平原,邊關與山水相逢,時代的選擇之下,密雲深厚的曆史底蘊已經轉變為新的發展動力,成為密雲的新名片。
- END -
撰文丨許君達
編輯丨宋鵬飛
原文取自《風物中國志·密雲》有增減、改動
圖書《風物中國志·密雲》
本文未署名圖片來源于"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