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年齡大了老“發火”不好,會讓人覺得缺少涵養。大部分老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願意和子女或者周圍人說,有情緒也自己壓抑下來,勸自己不要生氣,可是依然覺得煩悶、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适當發怒生氣比壓抑怒火更有益于解除壓力,保護心髒。
專家指出,情緒過分壓抑,容易引發神經性頭痛、精神緊張、焦慮症、抑郁症等一些身心問題,因為壓抑下來的情緒不會消失,有些會積累起來等機會加倍爆發,有一部分會進入潛意識層面,通過别的方式尋求暫時滿足。其實,管理好情緒,學會有效溝通,許多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老年人和外界溝通相對較少,身體和情緒多處于比較平抑的狀态,如果遇到事情再往心裡裝,無異于在把情緒垃圾背到自己身上,越背越多,更加憋屈而難以消化。适當“發火”,把情緒表達出去,反而是在及時清理情緒垃圾。
另外,在沖突中,通過“發火”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更容易引起對方的重視,說明你在意這件事情才會這麼做,有利于沖突的解決。尤其是在和子女有不同意見時,不理不睬是切斷了溝通的渠道,無益于事情的解決和沖突的化解。而發個小脾氣,大聲把想法、意見說出來,說明你在意他,你很着急,想要他重視這件事情。
當然,發火不是無原則地發脾氣、大吵大鬧,而是适當的表達、發洩自己的情緒。發洩情緒的方式有多種,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傾訴,喝茶聊天、煲電話粥,把煩心的事情都說出來,一來可以從朋友處得到些安慰和支持,二來傾訴的過程還可以幫自己梳理思路,尋找解決的方式。發洩情緒,還可以去運動健身場所,去公園唱首大合唱,把不開心的事情打出去、吼出去,還可以找機會大笑一下。
老人怎樣合理飲食健康長壽
一、喜歡喝粥
從飲食習慣看長壽老人無一不喜歡喝粥。着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和夫人張桂君,夫妻雙雙都是百歲老人,倆人尤其喜歡喝粥。
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麥片加入250克開水,沖泡2分鐘即成粥。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上海的百歲老人蘇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頓定量為一淺碗,已形成習慣。他們說:“喝粥渾身舒坦,對身體有益。”
曆代醫家和養生學家對老人喝粥都十分崇薦。《随息居飲食》說:“粥為世間第一滋補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補脾、清肺、潤下。清代養生家曹慈山說:“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計頓,亦能體強健,享大壽。”他編制了粥譜一百餘種,供老年選用,深受老年人歡迎
二、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補品
老人最喜歡小米,把小米當成最好的滋補佳品。小米是谷子去皮後的顆粒狀糧食,曆來就有“五谷雜糧,谷子為首”美稱。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祖國醫學認為,小米益五髒,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清代有位名醫說:“小米最養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參湯。”可見,長壽老人喜歡 “米”很有道理。
三、珍珠玉米當主食
玉米,别名玉蜀黍、苞谷、珍珠玉等,它與水稻、小麥并稱為世界三大農作物,是世界公認的“黃金作物”,也是長壽老人離不開的主食。美國醫學會作過普查,發現美國的土着居民印第安人沒有一個高血壓、沒一個動脈硬化。原來是吃老玉米吃的。醫學家研究中發現老玉米裡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谷物醇、維生素E,所以不容易發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從長壽老人的體質看,他們很少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這與他們把吃玉米當成主食密切相關。
結語:生氣的壞處也不盡然,關愛老人,注意老人情緒上的變化,可以更好為老人的健康帶來好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