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胃炎的全面了解 什麼是胃炎?

胃炎的全面了解 什麼是胃炎?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4-16 02:49:28

  

  什麼是胃炎?

  胃炎指的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損傷和細胞再生。

  按臨床發病的緩急和病程的長短,一般将胃炎分成:

  1.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臨床上急性起病,常表現為上腹部症狀。

  内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出血、糜爛(可伴有淺表潰瘍)等一過性病變。胃黏膜固有層可見到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

  急性胃炎主要包括:

  ⑴急性幽門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

  ⑵除H. pylori之外的病原體感染及其毒素對胃黏膜損害引起的急性胃炎

  ⑶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定義

  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變,常伴有胃黏膜出血,可伴有一過性淺潰瘍形成。

  病因和發病機制

  ⒈藥物:

  *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

  *某些抗腫瘤藥,如氟脲嘧啶;

  *口服氯化鉀;

  *鐵劑等。

  機理:

  藥物直接損傷胃黏膜上皮層;

  其中NSAID通過抑制環氧合酶的作用而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PGE)的産生。

  ⒉應激 嚴重創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顱内病變、敗血症及其他嚴重髒器病變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爛、出血,嚴重者發生急性潰瘍大量出血。

  Curling潰瘍——燒傷

  Cushing潰瘍——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⒊乙醇 乙醇具有親酯性和溶脂能力,高濃度乙醇可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

  藥物、應激等→胃黏膜屏障破壞→ H﹢反彌散→胃黏膜的損害加重→胃黏膜糜爛和出血。

  臨床表現和診斷

  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多以上消化道出血就診,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之一,約占 10%~25%。

  特點:

  *突然發生

  *嘔血

  *嘔血伴黑便

  病史:

  近期服用NSAID史

  嚴重疾病狀态

  大量飲酒者

  (如發生嘔血和(或)黑便,應考慮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可能。)

  急性胃炎确診需胃鏡診斷

  内鏡檢查宜在出血發生後 24~48小時内進行,因病變(特别是NSAID或乙醇引起者)可在短期内消失,延遲内鏡檢查可能無法明确出血病因。

  慢性胃炎

  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分類:

  根據病理組織學改變和病變的胃内分布,将慢性胃炎分成:

  一、淺表性(又稱非萎縮性,non-atrophic)

  二、萎縮性(atrophic)

  三、特殊類型(special forms)

  一、慢性淺表性胃炎(非萎縮性):

  不伴有胃黏膜萎縮性改變、胃黏膜層見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症細胞浸潤的慢性胃炎,H. pylori 感染是主要病因。

  二、慢性萎縮性胃炎:

  胃黏膜已發生了萎縮性改變的慢性胃炎,顯微鏡下可見腺體減少、粘膜變薄,常伴有腸上皮化生。

  慢性萎縮性胃炎再分為:

  多竈萎縮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胃炎

  多竈萎縮性胃炎(B型):

  *萎縮改變在胃内呈多竈性分布;

  *以胃窦為主;

  *多由H. 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淺表性胃炎發展而來。

  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

  *萎縮改變主要位于胃體部,

  *由自身免疫引起。

  三、特殊類型胃炎 種類很多,由不同病因所緻,臨床較少見。

  病因和發病機制

  1、 H. pylori(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是一種生長緩慢、微需氧,具有高度活動性的革蘭氏陰性螺旋狀微生物,最為顯著的生物化學特征是能夠産生大量的尿素酶。

  H.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H. pylori感染發展中國家高于發達國家,感染随年齡增加而升高,男女差異不大;

  我國是高感染國家,人群感染率40~70%;

  人是唯一傳染源,口-口或糞-口為主要傳播途徑;

  H. pylori感染後機體難以将其清除而變成慢性感染。

  H. pylori能在胃内穿過粘液層移向胃粘膜,

  H. pylori的特點有利于其在胃粘膜表面定植。

  2、飲食和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飲食中高鹽和缺乏新鮮蔬菜水果與胃粘膜萎縮、腸化生以及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3、自身免疫

  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體,如壁細胞抗體

  伴惡性貧血者還可查到内因子抗體

  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橋本甲狀腺炎、白癜風等。

  4、其他因素

  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時含膽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粘膜屏障功能。

  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等藥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複損傷胃粘膜。

  臨床表現

  【一】、慢性胃炎多數(70%~80%)無任何症狀。

  【二】、有症狀者表現無特異性

  1、消化不良樣症狀,如食欲不振、早飽、飽脹、嗳氣、惡心等症狀,一般無明顯節律性,進食後較重。

  2、潰瘍樣症狀,如上腹鈍痛、燒灼痛等

  3、上述症狀嚴重程度與慢性胃炎的内鏡所見及組織病理學改變并相關性 。

  4、伴黏膜糜爛者可有消化道出血。

  5、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貧血、維生素B12缺乏的表現,如乏力、舌炎和輕度黃疸。

  6、慢性胃炎體征多不明顯,可有上腹輕壓痛。

  确診必須依靠胃鏡檢查及胃粘膜活組織病理學檢查。

  鑒别診斷

  有消化不良症狀者需與以下疾病鑒别:

  1胃癌

  2消化性潰瘍

  3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

  4慢性肝病

  5慢性胰腺炎

  1胃癌 臨床表現多無特異性,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适等,晚期可有貧血、上腹包塊、體重減輕。早期的胃鏡和活檢、超聲内鏡、 X 線鋇餐檢查等有助于鑒别診斷。

  2消化性潰瘍 均有消化不良症狀,但潰瘍病以上腹部節律性、周期性疼痛發作為主,而慢性胃炎的上腹痛大多無節律性,且以消化不良症狀為主。兩者的鑒别診斷主要依靠 X線鋇餐檢查、胃鏡和活檢。

  3膽囊炎、 膽石症 症狀多不典型,患者可有慢性右上腹不适或疼痛、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症狀。但既往有膽絞痛病史,攝入油膩飲食可引發典型膽絞痛發作。B 超、ERCP,MRCP等有助鑒别。

  4慢性肝炎、肝癌、慢性胰腺疾病 可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症狀為主述,但通過詳細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以及相關的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可與慢性胃炎鑒别。

  5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FD是指一組病因未明的、 排除了器質性疾病的包括潰瘍樣、 反流樣、 動力障礙樣或混合型消化不良征候群, 其病程持續 4周以上。 胃排空測定、 腔内壓測定、胃電圖等檢查, 如發現胃排空延緩或胃電節律紊亂等,有助于FD診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