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呢?不是沒有得到過,也不是失去過,而是在我們漫長又短暫的一生中,從沒有綻放過。什麼樣的人沒有綻放過呢?那些不敢或者無法釋放自己的活力的人。近幾年,有一個詞已經被大家所熟知:宅,很多人也自诩為宅男或者宅女,通常指的是不愛出門與人交往,更喜歡待在家裡獨處的人。一般來說,宅就是一種舍棄了外在的,尤其是社會性的活動,壓抑或者降低自己活力的狀态。但是還有一些人,他們會瞬間讓自稱宅的人自慚形穢,他們就是繭居族。下面跟随作文庫知識百科了解一下吧!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43歲的日本人真樹,因為高中的時候遭受學校裡的霸淩而産生了心理陰影,于是整整27年沒再踏出房門。
他24小時待在自己的小房間裡,白天睡覺,晚上起床,整夜上網、看漫畫或者玩遊戲,幾乎斷絕了與外面世界所有的聯系。
他的飲食起居全靠69歲的老母親照顧,而且他們之間也沒有話語的交流,迫不得已時才會通過字條來溝通。
真樹的這種情況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據調查顯示,在日本内,約有70萬繭居族,另有150多萬人瀕臨繭居。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生田村毅是研究繭居族的專家,他在《搶救繭居族》一書中對這種類型的人有詳細的描述。
繭居族又稱“隐蔽人士”,他們身上有三個典型特征:
1、避開參與一切社會活動。也就是說,繭居者除了家裡人外,不想與其他人聯系,封閉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
2、日常表現為:整天窩在家裡,睡到自然醒,困了随時睡。即使出門,也隻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等離家很近的地方。
3、這樣的情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大概持續有半年以上的,就可稱為繭居族。繭居的狀态一旦固化,改變起來将會很困難,所以一個人總是待在家裡不願意外出超過三周,就需要要引起警覺和重視。
一般來說,青春期是發生繭居行為的高發期。
從青春期開始,一個人會逐漸不再依賴,心理變得獨立,并開始和家人以外的朋友、戀人等建立親密的關系,适度地互相依賴。
但是在這個過渡期,也可能會因為一些原因而被中斷。
比如,人際關系障礙是造成繭居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之中最常見的就是校園裡的“霸淩”行為。被霸淩者為了不再受到傷害,常常會選擇把自己封閉起來。如果家長和老師不能夠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的話,孩子就可能完全放棄外面的世界,變成繭居族。
再比如,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邊界意識是很模糊的。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于愛和關心而替孩子承擔各種責任。
人在社會當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危險,因此,青春期之前父母挺身而出,主動幫孩子處理各種問題是可以的,這也是父母的義務。但是,從青春期開始,孩子就要逐漸開始用自己的力量來保護自己,這是走向獨立和心理成熟不可或缺的過程。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能及時地放手,甚至繼續“剝奪”孩子自主選擇和做決定的權力,那麼,孩子就可能喪失獨立的能力,養成過度依賴父母的習慣。
這是誘發繭居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也是是否有可能繭居的原因。
田村毅認為,一絲不苟、有潔癖、沒有安全感、死闆、不接受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自尊心強、不想破壞自己的規則,這些都是容易陷入繭居的性格。
那麼,怎樣才可以避免成為繭居族呢?
首先,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是從保護孩子的立場轉換到相信孩子的立場。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接觸外面世界的時間和事情越來越多,一些不如意或危險的事就會闖入孩子的世界中。比如被欺負,事情不能按照自己想的那樣順利進行等等,這些都會讓孩子體驗到挫折和失敗。
這個時候,父母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擺平問題,而是安靜地在一旁看着孩子自己站起來。如果父母能站在相信孩子的立場去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跨過傷痛,建立靠自己就能應對挫折和傷害的信心。
從自身的角度來說,要盡力擺脫“萬能的自我”。
很多人頭腦中有這樣的想法:
“不能百分百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什麼事的時候,就會感覺自己不再像自己了!”
“如果事情的結果不是百分百符合自己期望的話,也會感覺自己很失敗。”
也就是說,很多人認為隻要不能保證百分百的自我就等同于失去自我,沒有中間地帶,這是所謂的“萬能的自我”。
若要接受和自己不同的人,如果要去做從未做過的事,就可能會受到一些傷害,或者做一些妥協,這時,百分百的自己就變成了百分之七十的自己。雖說三成的自我在逐漸隐藏或消失,但七成的自我還是在的。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七成的自我也可以,保留七成也不會讓我喪失自我,我還是原來的我。”
當我們能意識到這點時,就可以用更積極的心态來面對挫折甚至是傷害。
最後,如果真的已經是繭居族,那麼求助于心理咨詢師,通過專業人員的指導和輔助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
繭居的治療方法
家庭治療是一種較新的心理治療方法(心理咨詢),在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推廣開來。一般心理咨詢僅面對個案,但是家庭治療面對的是多個互相關聯的個案。
家庭治療很容易引發患者家人的反感,人們通常會認為繭居這件事情本身是繭居者的問題,為什麼非要家人一起參與不可呢?
實際上正好相反,家庭治療不是要追究家人的責任,也不是要對整個家庭的問題進行治療。這世上并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所有家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問題,這實屬正常,完全沒有必要把解決家庭問題當成家庭治療的目标來看待。
每個家庭雖然都有着各種各樣的負面問題,但是同時也擁有克服困難的力量,我們把這種力量稱為“複原力”。家庭治療不是隻關注負面問題,而是在努力強化家庭内部的潛力,将積極的部分發揮出來,想辦法讓家庭能夠憑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
人,無法離群索居,喜怒哀樂皆從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中應運而生。而繭居族的狀态則是失去了與人交往的動力,其家人也同樣不能很好地與他們相處。家庭治療就是為了幫助找回與人相處的動力。
隻要家人和繭居者能好好相處,那麼繭居者也就能很好地融入社會。特别值得關注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孩子在轉變成大人的過程中會經曆青春期,會逐漸抛下對家人的依賴,轉變為獨立生存的大人。然而繭居就是因為孩子未将依賴心理順利轉變為自立自信,沒有順利轉變成大人。
我們要讓繭居者好好地面對父母的苦惱,好好地為家庭着想。因此家庭和繭居者本人都需要共同參與治療,一起解開心結,這就是家庭治療的奧秘所在。
如果“繭居族”不願意出門見咨詢師,那麼,在本人不在的情況下,怎麼辦?
父母參加也是有幫助的。
這主要是因為,家庭治療旨在發現人和人之間關系的症結。有針對性的對此進行調整并解決問題。家人與繭居者的相處方式改變後,繭居者本人也會逐漸發生變化。
另外,讓家人恢複自信是最重要的。世間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毫無優點的父母。父母們還是有其優點的。而把這種優點引導出來就是咨詢師的工作。
若父母失去自信,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害怕和孩子相處,最終就不能很好的引導孩子。當孩子逐漸改變時,父母不能勉強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是根本中的根本,但也不能放任自流,父母要明确地引導孩子這一點很重要。讓孩子逐漸實現自立,走向成長之路。若這時家長恢複自信,自然就能判斷出該如何應對。
總之,不要對問題視而不見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即便你因家庭問題而感到可恥和自責,也不要因此失去自信。不要對問題視而不見,重要的是要和家人共同面對,冷靜地坐下來好好溝通,或者找專家來幫忙解決,總之,要用積極的态度來解決家庭問題。
孩子是擁有成長能力的。家長不要過于擔心,把責任從父母身上轉到孩子身上。即便從現在開始也不晚。“在外部世界,人一定會受到傷害,但是沒有關系,即便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傷害,你也不會壞掉,這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大膽地嘗試吧!”請把這種讓孩子安心的話語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覺得家人總能接受自己從而感到很安心。
繭居并不是人生的失敗,而是成長中的一個環節,是成長過程中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第一階段要給他創造一個安心繭居的地方。第二階段要制造一條通往社會的安全通道。在這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大前提:父母要先直面自己的不安,把不安清除。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會被影響,也會跨越不安。理解并接受孩子繭居的事實,對孩子真的抱有十足的信賴感,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出去。幫其積累各種體驗,慢慢地讓他們轉入并體會到社會的自我,他們就能回到社會中去,最終擺脫繭居狀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