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個氣溫之差大的季節,中午溫度高,到了晚上可能就溫度下降到很低,所以到了秋天不注意保養,及時添加衣服,就很容易感冒。那麼在秋天我們應該如何去養生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學一下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
如何吃
早飯一碗粥 晚飯一碗湯
立秋之後,是冰箱病的高發季節。不少人因為直接食用從冰箱裡取出的飲料和食物,頻頻引發胃腸炎等急性病。這是由于經過炎夏的消耗,入秋後,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胃腸方面的不适。
因此,入秋後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上,可推行“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同時,大魚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盡量少吃,飲食結構以清淡為主。在吃海鮮和燒烤時,一定要注意新鮮度。
多吃水果 防止秋燥
入秋之後,天氣幹燥,容易讓人口幹舌燥、鼻子出血。一些人還會感到鼻腔似煙道般幹燥,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癢癢的,頻頻幹咳,有時有少量的粘液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幹裂,痛得喝水吃飯都困難,這就是中醫常說的“秋燥”。
預防秋燥症,首先應從精神調養、飲食調整和加強鍛煉等多方面去協調。應多吃水果和蔬菜,比如:水果可選橙子、檸檬和烏梅等,同時,還要保持心理愉快,不煩躁。
如何運動
輕松平緩 量不過大
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幹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秋來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煉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鍛煉後切忌穿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着涼。
由于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環境中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内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此外,對于運動者來說,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适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如何睡
夜晚寒涼 防止受寒
夏季高溫時,不少人習慣開空調睡覺,外加電扇對着臉部吹,而到秋季,夜晚偏涼,夜間太長時間開空調睡覺,容易受涼氣的侵襲。空調風過多地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第二天極易引發偏頭痛和面癱。
由于“冷風”還會使肌肉處于緊張收縮狀态,不能充分松弛休息,次日便會感到全身酸痛、困乏無力。如果秋後空調直接吹在腹部上,則會引起腹瀉。
因此,立秋以後睡眠時,既要保持空氣清新,也要謹防吹空調受涼。
如何心情好
遠離氣象過敏除“秋愁”
入秋之後,陰雨天氣多,碰到陰雨連綿時,人體内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相對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受到抑制,人體細胞就會“怠工而偷懶”,人的情緒也就低沉消極,精神萎靡不振,出現“秋愁”現象。
人體對氣溫的變化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完全适應,如果氣象變化超過了适應能力,就會使人不舒适。
醫學上稱為“氣象過敏症”。其症狀主要有抑郁焦慮、血壓升高、失眠、多汗、頭痛眩暈、注意力不集中等。
遠離氣象“過敏”,首先生活上要有規律。在晴朗的日子裡,應多做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的沐浴。
其次,要适當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腦産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以消除抑郁情緒。
還可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
秋季養生食譜
白銀湯
原料:白蘿蔔、銀耳、鴨湯适量。
做法:将蘿蔔切絲,銀耳分成半,放入清淡的鴨湯中小火清炖,注意時間不要過長。
提示:該湯不可與參類同食,脾胃虛寒者少食。
專家介紹:白蘿蔔含芥子油、澱粉酶和粗纖維,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欲,加快胃腸蠕動和止咳化痰的作用。
中醫也認為其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為食療佳品,可以治療或輔助治療多種疾病,《本草綱目》稱之為“蔬中最有利者”。
銀耳又稱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性平,味甘、淡、無毒。具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氣安神、強心健腦等作用。曆代皇家貴族将銀耳看作是“延年益壽之品”、“長生不老良藥”。鴨湯滋陰,具有清熱去火、潤腸通便的作用。
老鴨湯同時适宜營養不良,産後病後體虛、盜汗、遺精、婦女月經少、咽幹口渴者食用;對于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結核、慢性腎炎浮腫者也有一定的食療價值。
三者合一,能有效緩解“秋燥”等秋後不适,是較好的清補佳品。
結語:上文中講解了一些秋季養生的生活方式,即怎樣吃、怎樣運動、怎樣睡、怎樣心情好,這些都有一些對應的方法,愛養生的朋友們不妨嘗試一下這些辦法,看看能否有效果,同時可以再飲食上配上一些養生的食譜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