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倒了千千輛,
後車過了亦如然。
分明指與平川路,
卻把忠言當惡言。
這首詩,恐怕是《水浒傳》裡,流傳最廣的一首詩了。
講的是武松辭别宋江,回清河縣尋自己的哥哥武大。這一天,來到陽谷縣境内,在一處名為“三碗不過岡”的小酒館喝酒。
接下來發生的事,想必是個中國人,都再熟悉不過了。
武松連喝了15碗酒,然後跑到景陽岡上,憑着赤手空拳,活活打死了一隻吊睛白額大老虎。于是一下子聲名大噪,不但成了打虎的好漢,還被陽谷縣令留下來,做了衙門裡的步兵都頭。
真可謂一時之間,風光無限。
不過話說回來,關于打虎這件事,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還是壓根不知道山上有老虎?
這裡邊有這麼一個小插曲。
話說武松喝得酩酊大醉,拎着一根梢棒就要上景陽岡。
店家見了趕忙攔住,告訴他山上有一隻吊睛白額大老虎,已經傷了不少人命。
誰知武松聽了,卻說:
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見說有大蟲……你留我在家裡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謀我财,害我性命,卻把鳥大蟲唬吓我?
就是說,武松不但不相信山上有老虎,還懷疑店家這麼說,是想謀自己的财,害自己的命。
也就是在這時,作者施耐庵寫下了,文章開頭的這首詩。
詩的開頭兩句:
前車倒了千千輛,
後車過了亦如然。
貌似說的是武松這輛“後車”,因為不聽店家的勸告,也難免要重複前車的命運。實際上,這不過是施耐庵的借題發揮。
他更想說的,還是人性中的多疑。
有人批判說,這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就是不輕易相信人。
說的好像别國人多傻似的。
不可否認,我們中國人,确實就是多疑。因為我們說話做事,很在意一個人的動機。而動機這個東西,又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所以往往隻能憑感覺。
武松就是憑感覺,認為店家隻是吓唬他,想圖财害命。
所以,就把店家的“忠言”,當作“惡言”來聽了。
結果逼得店家丢下一句:
“你不信我時,請尊便自行。”
後來在山神廟前,看到印信榜文後,這才相信了。
當時他第一個念頭就是掉頭回去。可轉念一想,自己剛才把話說得那麼死,現在再回去,還不被人笑掉大牙!
于是,隻好硬着頭皮,繼續趕路。
所以,關于打虎這件事,既不是因為武松有“偏向虎山行”的豪氣,也不是因為不知道山上有老虎,而完全是因為他疑心太重,把自己給逼到這個份兒上了。
那麼,是不是由此就可以斷定,生性多疑确實是劣根呢?
其實也未必。
後來,武松因為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被刺配孟州牢城。
當路過十字坡孫二娘開的店時,就因為他多了個疑心,沒有喝下了蒙汗藥的酒。要不然,早就被孫二娘剁成餡兒,給包成包子了。
所以說,疑心重,不輕易相信人,也不過是一種性格。
說到底,與德國人的嚴謹、法國人的浪漫、英國人的紳士,沒有本質上的區别。
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劣根不劣根。
隻不過當一種性格,在一個族群中形成并延續下來,就必然有利也有弊。
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都是這樣嗎?
本文為原創,且僅在“今日頭條”發布,歡迎各界先進多多批評指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