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故鄉鄉事

故鄉鄉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1:50:05

故鄉鄉事(與故鄉促膝長談)1

□張劭輝

作家賈海修的新書《清夜無塵》是一本紀實散文。讀着書中邙山地坑院的故事,恍若自己也回到了農村老家的庭院,與故鄉親朋圍爐夜話,促膝長談。

該書以家族為切入點,從祖父祖母到兄弟子侄,從老宅舊物到鄉愁鄉思,從衣食住行到民俗風情,從家風家教到家國情懷,涵蓋了幾十年來的“賈”史家事。書中人物命運的交織、故土鄉愁的情感宣洩,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作者摘下了社會賦予的面具,回到了童年的精神原鄉,感動于每一個平凡生命活着的不易以及中國鄉土社會的堅韌質樸和道義溫情。

放在時代的大舞台上來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許隻是一個個平凡的小人物,但又是各自家族裡的重要成員,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作為一家之主的祖父,任勞任怨、身闆瘦小的母親,剛直不阿的五叔,喜歡剪紙的民間藝術家五嬸,出家的堂弟……賈海修用謹慎謙卑的姿态重現着家族曾經的繁衍生息,寫苦難不做強調,談幸福不事誇張,所有的議論和修飾都被恰當地克制,記述的是流暢的生活和樂觀的精神,有溫度、見情感、通義理。

這些小人物身上散發出的一種“光”,支撐着中國農村幾千年的文化延續,是一個民族頑強生存和發展的内在精神動力。比如《時空築夢》一文中這樣寫道:“我不記得我們有什麼家風家訓,但我的親身經曆和耳聞目睹的家事告訴我們,為長要慈、為子要孝,為事要實、為人要真,為兄要友、為弟要恭。”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社會變遷中前行,正是依托于無比堅實的民間和綿延不絕的優良家風。

親情的主線,貫穿了本書的始終。如《父親的自行車》一文,寫的是和父親相伴多年的自行車,真正想說的則是記憶中溫煦的親情:“我坐在自行車橫梁上,趴在車把上,往前能看清楚車轱辘在土路上曲折前行,看到父親右手靈巧地摁動車鈴,聽到車鈴傳出的清脆鈴铛聲,在我的背後就是父親溫暖的懷抱。”

在四五十口人的大家族裡,磕碰争吵在所難免。難能可貴的是,無論艱辛還是通達、公平還是不公,作者都沒有絲毫責難、宣洩和評判,隻是用平潤的筆調把時光對成長的打磨、社會底層的艱難、人性的光輝和粗鄙等進行了客觀展現,給每一位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如大伯在大家庭正困難時背棄承諾、分家另過,導緻衆叛親離,但這并沒有影響“大伯在我的心目中形象高大”,作者在文中一一列舉了大伯的能幹和貢獻,認為“他焦慮的心情,我們作為晚輩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大伯應該有他的難處。”

當賈海修用文人的家國情懷去審視一個家族的過往之時,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被再次擦亮,折射出時代的光輝。《我的“履曆”》中,腳上鞋子的變遷反映出我的“履曆”既是個人的,也是時代的。《襁褓人憐知冷暖》通過祖孫三代坐月子不同境遇的對比,感慨“我們慶幸也欣慰我們的後代正享受着改革紅利,欣欣然花枝招展地開枝散葉,過着我們從沒有的幸福生活。”這是一種回顧往昔、映射當下的精神氣度。

《清夜無塵》一書,大多采用通俗的白話,甚至夾雜着中原鄉村特有的俚語。但樸實并不代表平實,作者還擅長探尋日常生活裡的幽微詩意,常常在自我的出走與回歸之間找尋着精神的皈依之地。正如他在《站在十九樓窗前》中所寫的那樣,在辦公室工作勞累之餘,他經常推窗南眺,把映入眼簾的龍門山改叫“南山”,為什麼?“看到那強勢凸起而又謙恭匍匐的山脈,往往會有五柳先生的詩句在心田流淌……那時的我,進入了與五柳先生既相同又相通的十分鮮明的悟境”。

放下書本,掩卷沉思,亦有了新的感悟:家的珍貴并非源自它的纖塵不染,而是它如呼吸般綿長。綿延不絕的家風、細水長流的家事,源源不斷地為人提供着對抗“西西弗斯式”人生的精神力量。

(《清夜無塵》,作者:賈海修,出版單位: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1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