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國号為“大元”,與此同時,漫長的宋元戰争也仍在持續着。然而坐落在南宋東南角的一隅城外,在高山環繞的港口江面上,卻是另一幅熱火朝天的圖景。來自意大利的猶太商人雅各,被他眼前這一座人員輻辏、梯航萬國的港口城市所震撼!
幾千艘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大小帆船争先恐後地湧向港口碼頭,堆積如一座座小山似的貨物被打成包裹從上面卸下......這裡就是泉州,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那到底是什麼會成為世界的海上貿易中心呢?這一切還要從宋代說起。
泉州古稱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鯉魚,又名鯉城。早在秦朝設立閩中郡時,泉地歸之。直到隋唐時,福建曆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到了唐代中後期,泉州才逐漸變成了海上貿易的一個重要節點。成為一座繁榮富庶的港口城市,跟廣州、交州、揚州并稱全國四大通商口岸。
泉州港的興起得益于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同時南方的經濟自從從安史之亂開始,就開始慢慢的趕超北方。何況後來北宋也将都城從長安、洛陽遷移到了汴梁附近,政治中心的東移也必然會使宋代對北方陸上絲路的控制力減弱。
當南宋将都城遷往臨安後,南方徹底完成了對北方的超越。而且外國的商人們,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不畏海浪兇險從海上穿越馬六甲海峽抵達中國。所以,在陸上絲綢之路的衰微與經濟中心東移南遷的大背景下,海上絲綢之路開始逐漸興起,泉州就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的驿站。
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設立市舶司,泉州作為官方貿易港口的地位正式确立。宋高宗紹興年間,泉州市船司的年收入已有近百萬缗之多,約占南宋王朝全部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并與57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海上交通貿易關系。
泉州城裡,還生活着大量的外國居民,甚至可以聽到一百種不同的語言口音。無論是從歐洲萬裡迢迢趕來的商人,還是來自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等地的移民,他們在這裡經商、傳教與遊曆。不過,在當時的泉州,都有哪些産品走向世界?
瓷器,它是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出發的商船的招牌貨物,興起于宋代的德化白瓷,是泉州風物的精華。巅峰時期的德化白瓷,可以然後賣出黃金的價格,拿到德化白瓷的外國人,一定會對那潔白晶瑩的光澤感到訝異,溫潤的白釉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次泉州工匠的失敗與嘗試。
瓷器之餘,還有更多泉州風物曾風靡四方,當年馳名世界的泉州綢緞。還有在泉州安溪鐵觀音巅峰時期,它幾乎在海外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隻不過,這些泉州風物多藏在山川腹地,如此之多的産品貨物是怎麼到達的歐洲?
例如一件藏在深山的德化瓷器,當它們從德化九仙山下的窯場運出,先沿山路到達永春,再由東溪——晉江一線水陸轉運,經過多座“跨海大橋”,最後在江口碼頭或石湖碼頭登上海船,受六勝塔與萬壽塔兩座航标石塔引導出海,踏上海上絲綢之路。
讓猶太商人雅各驚歎的泉州港,有着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商船,可以同時裝載1000多人同時出行大船,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寶物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送到世界各地,并又将那些達官貴人們喜愛的香料、檀木、玉石珠寶運回中國。
當時歐洲價比黃金的胡椒,在這個港口裡多到論噸來計;足以讓歐洲貴族們眼冒金光的絲綢和瓷器,也僅僅隻是尋常貨物中的一部分。到了明清時期,泉州漸漸褪去了【世界第一大港口】的光環,但是依然在中外交流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泉州,連接了中國與世界,是當時全球認識中國的窗口,滿足了世界對富饒神秘東方的一切想象。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