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說的“頭疼醫腳”、“丹田”、“人中”等說法,其實都說的是關于人體穴道的一些知識。根據中醫理論,人體分布着很多經脈和穴道,控制着人體的基本狀态。如果我們能合理運用,就能通過按摩穴道緩解很多常見的突發症狀,或許可以解決病症問題或許可以為營救争取時間。下面就讓作文庫知識百科與大家一起學習幾種常見的穴道急救辦法吧。
1、暈倒:掐人中穴
中醫認為,突然昏厥是因人體經氣一時紊亂、升降失調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竅失養所緻。人中穴屬督脈穴,督脈入屬于腦,出巅頂交會于肝經,且督脈為“陽脈之海”,有醒神開竅、調和陰陽、回陽救逆、解痙通脈的功效。
取穴:唇溝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
操作手法:将大拇指指尖壓在穴位上,一緊一松地按壓,力度要貫穿指端,節律均勻。掐人中前,應先察看患者有無呼吸、心跳,如果沒有,應先進行心肺複蘇,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2、頭痛:揉太陽穴
太陽穴為經外奇穴,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兩條陽經從它周圍經過,為火聚之地,因此,取名為“太陽”穴。當人體因壓力過大而氣郁化火,或肝風内動、肝陽上亢,導緻眼睛發紅、頭痛難忍時,揉按太陽穴可幫助清肝瀉火、止痛明目、通經活絡、振奮精神。
取穴: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操作手法:用雙手中指指腹順時針或逆時針按揉太陽穴,力度千萬不要過大,以免使頭痛加劇。
3、便秘:掌揉天樞穴
天樞穴屬于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也是陽明脈氣所發,治療腑實不通引起的便秘,它是要穴。刺激該穴能疏調腸腑、理氣行滞、通便消積,緩解便秘、腹脹、腹痛等胃腸道疾病症狀。
取穴:中腹部,與肚臍平行,向左、向右各兩三指寬處。
操作手法:把手掌置于穴位上,順時針方向揉動,令腹内有熱感為宜。如大便數日未解、腹脹明顯,可稍微加大揉按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此穴應在飯後進行,女性要避開經期。
4、嘔吐:掐内關穴
内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既是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脈,負責維護與調節人體内外陰液平衡。内關穴是治療暈車的要穴,刺激該穴能寬胸理氣,有效緩解惡心、嘔吐、胸悶、頭暈等症狀。
取穴: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處。
操作手法:可以一手拇指掐住另一手的内關穴,力度以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宜。預防暈車嘔吐也可把生姜片貼于内關穴上。
5、血壓升高:點按勞宮穴
肝陽上亢、化火生風,可引起頭痛、頭暈甚至中風;肝風内動會影響心神志,導緻心煩失眠。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穴,為心包經之“荥穴”,點按勞宮穴,可清心熱、瀉肝火、熄風止痙、除煩安眠,尤其能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取穴:中指、無名指往下延伸交會的凹陷處,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處。
操作手法:保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用拇指指腹上下按壓另一手的勞宮穴,以穴位産生局部酸脹痛感為宜,左右交替,反複操作。
6、咳嗽:掐少商穴
外感發熱咳嗽多為外邪犯表,導緻肺氣壅閉,肺失清肅所緻。少商穴為肺經井穴,開洩的作用較強,擅長清肺、瀉火、解表,使外邪透出。刺激該穴能有效地清咽利肺、止咳甯嗽,緩解咽喉腫痛與外感發熱。
取穴:手拇指末節桡側,即大拇指指甲蓋外側,距指甲角0.1寸處。
操作手法:此穴最好以經消毒的三棱針或注射針刺絡放血。如果沒有經驗,在家不敢操作,可以用指甲對準穴位用力掐按,一般力量重時掐按為瀉法,适用于上述症狀。
7、胃痛:揉足三裡穴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上的主穴,也是合穴,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要穴。三“裡”通三“理”,即能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揉按此穴可健運脾胃、行氣止痛、促進消化,緩解胃痛、嘔吐、腹脹等不适症狀。
取穴:外膝眼下四橫指、胫骨邊緣即是。
操作手法:把大拇指壓在穴位上,以打圈的手法揉按,或者一松一緊進行按壓,或以圓珠筆尖按壓。
8、流鼻血:按壓腳後跟穴
經常熬夜、抽煙等會使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導緻心火旺盛、循經上炎,出現流鼻血、牙痛、咽幹、喉嚨痛等“上火”症狀。腳後跟穴為遠端取穴,有引火歸元、清熱滋陰、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取穴:位于腳踝和腳跟之間的凹陷處。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在穴位上,一松一緊進行按壓,至症狀緩解即可。
結論:以上介紹的八種穴道急救辦法,有很多都是我們可以用的着的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對病症能起比較大的作用。穴道按摩講究要定位準,力道也要恰到好處,過重或者過輕效果都不理想。另外,我們建議,有條件的要在中醫的指導下學會熟練使用,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