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構字方法就是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其中“轉注”與“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轉注是指同義詞的意義相互解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對轉注字,它們都屬“老部”,許慎對“老”字的解釋是“老、考也”,“考、老也”。今天就隻用“老”字而不用“考”字了,“考”的意義用法已經轉移。 假借指借用一個字,去表達别的事物。一般來說,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屬性近似的字來表達一個新事物。如:早晚的“早”寫成“蚤”;“令”本義表命令的會意字,後來又指縣令。
從造字角度說,漢字具有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者于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漢族先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智慧。漢字的造字法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在“認識”的角度上,它提供了一個對對象的“形象描述→形神兼顧→得意忘形→抽象概括”的系統認識方法的進化模式。
甲骨文“祝”畫了一幅圖,左邊是祭台,上有祭品;右邊是一個跪着的人,張口向天禱告。
又有甲骨文左邊的祭台兩旁畫出兩條短豎,表示從祭台上淋下祭品的鮮血,這就是“示”字旁,表示與神、與祭祀相關。右邊同樣是張口向天、跪着的人形。因此“祝”的意思是在祭奉神靈時祈禱求福:
甲骨文“祝”
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差不多:
金文“祝”
石鼓文時,下跪之人形直接變成常見的“人”,不過還是開口向天:
石鼓文“祝”
小篆将右邊開口向天之人形筆畫化,寫作“兄”:
小篆“祝”
隸書筆畫進一步标準化:
隸書“祝”
楷書承續隸書的字形:
楷書“祝”
“祝”的本義是在祭奉神靈時祈禱求福。
高唐孟延年明府見招
劉摰 〔宋代〕
公幹方吟簿領迷,浩然詩句慰相思。
壯懷已有潘毛歎,陳迹猶懷漢佩奇。
塞下書音稀雁足,江南秋味憶莼絲。
祝君多種官田秫,欲趁淵明釀酒期。
慶 、 安 、 成 、 功 、 國 、 民 、 平 、 和 、 好 、 樂 、 美 、 善 、 實 、 喜 、 在 、 中 、 真 、 勇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