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要知道,營養豐富富含優質蛋白質和低脂肪的食物才是健康的不二選擇。但是,在面對超市裡各種食物和标簽的時候,常常使人眼花缭亂并且無所适從。那麼到底要在超市怎樣選擇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超市裡怎麼選購出健康食物?
首先注意新鮮蔬果區
這裡大多是應季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并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素,都是對我們排除體内毒素的有很好的效果,還能延緩衰老和保持健康哦,皆宜說是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食物都在這裡了。
注意選購一些新鮮飽滿的蔬果,不要購買那些不新鮮、爛掉的、水分流失了的水果和蔬菜,雖然很多時候它們的價格會打很多折扣,但同時它們的營養含量也會大打折扣,當然對于健康的身體來說也會大打折扣的。
在豆制品區選擇優質的豆制品
如果可能,盡量選擇新鮮出爐的豆制品,如果需要烹饪,回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随意烹饪。不要購買用動物油、植物油和鹽加工過的豆制品,盡量不要購買含糖、鹽或者防腐劑大豆罐頭。因為大豆蛋白是一種優質植物蛋白,對于素食者和節食者來說可以代替肉類進食,滿足機體對于蛋白質的需求,促進疲勞的恢複。
大豆裡含有卵磷脂成分,有助于降低體内膽固醇的水平。還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以及鈣、鐵物質,對于女性來說是尤其重要的兩種營養素,可以幫助我們防治骨質疏松和貧血症狀。
加工過的豆制品裡面,會含有大量的油脂和鹽分,加工過程大大中和了降低膽固醇的功效。而罐裝大豆食物中,更是含有的大量的防腐劑,使大豆的健康保健功效降低很多,促進健康的作用受到損失。
還有奶制品
購買脫脂牛奶、低脂牛奶、無糖酸奶、全脂牛奶、乳清蛋白等,不要選擇乳飲料、乳酸飲料、酸奶冰激淩、鮮奶冰激淩等。因為牛奶含有非常豐富的鈣質,幾乎是1毫升牛奶中含有1毫克鈣質,每天500毫升牛奶可以提供機體500毫克鈣質,正常成人一天鈣的需求量是800毫克,可以滿足大部分的鈣質需求。
但是全脂牛奶含有3%的脂肪,如果每天攝入500毫升的牛奶的話,尤其對于血脂偏高和肥胖人群,就會攝入大約15克脂肪,相當于一勺半的植物油。
對于體型正常并且血脂正常的健康人群來說,可以适當選擇品牌全脂牛奶,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鈣質。乳清蛋白裡脂肪的含量其實極低,所以對于許多健身愛好者和減肥折來說,是不必擔心的選擇。
乳飲料是經過加工過的奶制品,裡面添加了大量水分和糖分等,蛋白質和鈣質含量大大稀釋,所以和牛奶相比,其營養價值也大為減少。鮮奶冰激淩和酸奶冰激淩雖然帶上鮮奶和酸奶的字樣,但是在加工過程中,添加大量脂肪和糖分,所以屬于高糖高脂食物,熱量很高,需要慎重選擇。
揭秘超市裡的15個心理陷阱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逛完超市,最後買的總比原先預想的多,回家後也往往會後悔?有研究表明,超市購物中有六成左右屬于計劃消費,四成左右屬于沖動型購買,而後者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超市的“心理戰術”。
與視線平行的商品利潤高
超市商品擺放有一個共同原則:容易拿到手的永遠是商家最想賣的。一般來說,銷量最佳的物品擺放位置依次為與顧客視線平行處、齊腰處和齊膝處。其中,前者是超市貨物擺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七成銷量。
所以,超市一般把利潤較高或者快過期的産品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之間,方便大家看到後随手就能拿取。請記住,你隻要踮踮腳或彎下腰,就可能選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最想賣的東西放右邊
超市的購物通道一般是足夠寬、筆直平坦、少拐角的,這是為了盡可能延長消費者在超市的“滞留”時間,避免他們從捷徑通往收銀台和出口。
超市還利用人們習慣用右手的習慣,将最想推銷的、利潤較高的商品,放在主購物通道或展櫃的右側,顧客經過時,會被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購買欲。
一般來說,體積較大的商品常放在入口處附近,這樣消費者會用手推車購買大件商品,并在行進中增加購買。所以,逛超市不妨多用左手拿貨。
薄利多銷品“守住”入口
走進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價商品,但你要保持冷靜,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潤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一般來說,挨近入口的地方,放的大多是薄利多銷、購買頻率高的商品,以吸引你進門,比如書本、拖鞋、毛巾等,而煙酒等貴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間偏後區。
從消費心理學角度來說,逛超市時,人們總認為前面的貨物一般,裡面還有更好的,所以往往越到最後買得越多。
新鮮商品擺最裡面
超市總是希望“把先進回來的貨物先賣出去”。所以,擺放牛奶、酸奶時,喜歡把最新鮮的産品擺在最裡面,每天逐漸更換;冰櫃和冷櫃食品,也都是把新鮮産品放在最下層。如果你想購買出廠日期最近的,那就把最裡面的商品“掏”出來。
蔬菜水果利潤最高
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陳列在中心位置,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心理學研究發現,由于人類早期長時間居住在陰暗的洞穴裡,因此對色彩缤紛的食物有一種本能的興奮,占有欲和購買欲容易被激發。
第二,農産品是超市裡利潤率高的産品,大多數超市都将這個區域承包給供應商,雖然價格比菜市場貴得多,但在超市也能賣出去。另外,很多果蔬宣稱是“綠色有機”産品,其實未必是真的。
價格“拆東牆補西牆”
超市裡有一整套複雜的價格策略,你可能會看到“天天低價”、“五公裡範圍内最低價”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标語,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超市使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将食品、日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定低一些,讓你形成這家超市比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覺地以為所有東西都便宜。
然後,超市再将别的物品定較高的價,把損失彌補回來。像可口可樂這樣價格透明的品牌産品,價格一般很低,甚至比别的超市都便宜,但像不知名品牌的毛巾、衣服、鞋、杯子等,價格就可能比外面高。
現烤現賣以“味”誘人
超市面包房中飄出的濃郁香味,總讓人無法抗拒。一般人認為,現場烤面包、做熟食是為了“新鮮”,其實,這是超市的“嗅覺營銷”。研究發現,食物的香味會刺激人體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調動與欲望相關的情感中樞,即使你不餓,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食品的購買量。
有些超市不具備現場制作食品的條件,就會用特制的食品氣霧劑噴在空氣中。同理,超市裡免費品嘗的食品、飲料也會增加你購買的可能性,即使你不買他們推薦的牌子,也會不自覺地買些别的。
兒童的錢最好賺
最容易出現購買沖動的是誰?孩子。兒童的消費是非理性的,并且占有欲很強,可以在情緒上“操縱”父母。正是利用這種消費心理,超市裡有一套賺孩子錢的銷售策略:
第一就是精心布置兒童産品(如玩具、食品等)展櫃。
第二則是在孩子必經之路設“埋伏”,比如在中心過道展示,在商場内的自動扶梯兩側放上誘人的食品,既吸引孩子,也吸引了那些抵抗力差的成年人。
第三種方法最隐蔽,由于孩子通常是媽媽帶着,所以有些超市會把兒童産品擺在女性必需品的附近。
買一贈一有貓膩
世界着名食品企業納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銷經驗認為,折扣标志可增加銷量的百分之二十三。但其實也有陷阱:
其一,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價格後再附送贈品,比如一瓶洗發水本來20元,現在買一瓶洗發水贈送一塊價格兩元錢的肥皂,但洗發水的價格已被悄悄提高到了22元。
其二,許多超市常将快過期的商品與正品捆綁銷售,消費者往往忽略它的生産日期。比如牛奶就常搞“買一箱送一箱”的活動,第一箱還沒喝完,第二箱已經過期了。
特價區“渾水摸魚”
超市裡常常會搞促銷,但有些促銷未必真的便宜。比如,在特價區會混有一些原價的東西;在大大的價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寫着該商品的生産廠家,同時混放其它品牌,一些不細心的顧客容易誤買;在服裝區,把顔色、款式相近的不同牌子的衣服混放,隻标便宜的價格,把高價的價簽藏到不顯眼的地方。其實,很多特價商品并不“超值”。
大包裝比小包裝更貴
很多消費者會有“買得多比買得少實惠”的慣性思維,這也成了超市的一種“銷售心理戰術”。逛超市時,你可以算一算,很多商品的大包裝價格都比小包裝貴。
這種情況大多存在于休閑食品中,如飲料、薯片等。而且這些商品的重量、價格往往都不是整數,比如480克、458克等,消費者一時也算不清到底哪種更劃算。
被切開的水果“來曆可疑”
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買多少,這種銷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費者,其實來曆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觀或變質等問題無法銷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為零,分裝銷售。
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員用刀把果蔬壞的部分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塊,用保鮮膜包裝起來,這樣看不出一點兒問題,消費者買到的商品質量卻可能大打折扣。
利用燈光以“色”誘人
在一些小超市中,肉類專櫃的上方安裝有粉紅色燈,能讓鮮肉看起來更加誘人,等你買回家一看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因為暧昧的燈光往往讓食品更嬌豔,一般來說,肉類常用紅燈光,面包類常用黃燈光,海鮮類常用藍燈光。
導購員大多拿回扣
逛超市時,會碰到許多導購員向你“熱情”推薦産品。其實,在他們熱情的背後,卻有拿回扣的“隐情”:一些影響力不大的品牌通常沒錢大量投放廣告,質量也不出衆,所以利用“人海戰術”,在超市内大量安置導購員,并給以高比例提成。導購員一般會使用“褒此貶彼”的方法,拼命勸說顧客購買自己承銷的商品,将顧客忽悠得“霧裡看花”。
結賬是最後一道購物關
暴露在面前的誘惑越多,顧客就越經受不起這些考驗。調查發現,被“困”在長長結賬隊伍中的人,購買貨架上糖果、飲料的幾率高百分之二十五。收銀台邊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經濟實惠的小型零食,而排隊付錢時往往是人最沒有耐心的時候,讓你很難扛過這最後一道購物關。
結語:在生活中,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逛完超市回家後總是會發現,買的總比原先預想的多,回家後也往往會後悔買了不該買的東西,超市裡各種食物和商标數不勝數,使人無所适從,建議大家按照小編的建議理智購物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