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圖爸爸
孩子慢慢長大之後,就會有自己的決定和想法,這時候父母所說的話語,就有可能不被孩子接受,如果長時間被嬌慣,孩子自然而然有可能利用一定的方式去回擊。
對于父母來說,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乖巧懂事的人,或許看到孩子表現出來脾氣大是不尊重别人的情形,自然而然會異常的生氣。實際上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本身教育方式引起的。
作為父母,我們在面對孩子脾氣較大,過分執拗倔強之時到底應該怎麼做?有一部分孩子确實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這時候父母選擇的教育方式,對于他們未來的性格形成,也有着比較明顯的影響。
前段時間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對母子:
“媽媽,我看明明早上拿了一個非常好看的文具盒,我也想要他是那種飛機模型的。不管是裝什麼筆都非常的合适,我想要媽媽!”
“回去再說好嗎?今天媽媽身上沒有帶錢,改天給你買。”
“你是不是又騙我呢?反正我不管,現在我就必須要,剛剛我已經看了學校外面的便利店裡面就有那一款文具盒,我今天就想要。”
“今天媽媽真的沒有帶錢,不騙你。”
沒想到下一秒孩子直接哇得哭了出來,當時周圍還有一群其他的小孩子,他就這樣什麼都不顧得開始哭鬧,甚至還直接躺在地上給媽媽說:“你要是不給我買我就不起來。”
看到這樣的情況,爸媽還是表示媽媽真的沒帶錢,後來我和自家孩子走了,也沒有了解到最後的後續是怎樣的,想必也一定不太愉快。
相信很多父母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之中,都曾出現過這樣的問題,要是不答應孩子的要求,他們下一秒就有可能從之前的乖巧轉變為突然的暴躁,六親不認,也不懂得尊重爸爸媽媽,隻想着滿足自己的要求。
一些較為暴躁的孩子還有可能對爸爸媽媽說一些髒話,訓斥父母。除此之外大吼大叫也是他們的方式,讓自己的情緒顯得較為暴躁,不懂得如何去控制。
出現這樣的問題,大部分的父母其實是沒有辦法去解決的。除了妥協孩子隻能以剛克剛,但這都會對孩子産生很大的影響。
面對孩子的暴脾氣,父母一定要避免進入這三大誤區,對孩子傷害大
當然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一些問題,孩子出現脾氣大過分暴躁的情況,大部分父母也會采取一定的方式來鎮定,孩子讓他們變得更加穩重。
隻是父母在選擇方式的過程之中,到底有沒有考慮到自家孩子本身的狀态呢?這種方式又會對孩子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父母一定要避免進入這三大誤區。
1、棍棒教育不可取
“你今天聽話不?再不聽話你看我不收拾你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不是沒有辦法治你了。”
“你看家裡的雞毛撣子,最近是不是沒出現皮癢癢了?”
“每天這麼暴躁,你是不是想讓我抽你,你還嫌家裡不夠吵嗎?過會兒要是再停不下來,皮帶來招呼你。”
“你個小兔崽子,現在脾氣比我還大,你看現在我沒有收拾你是不是好欺負呢?下次再聲音這麼大,脾氣這麼火爆,你看我不收拾你。”
在一些父母的想法之中,總是希望能夠以溫柔的态度,去應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
但實際上大部分父母情緒失控之下,會選擇較為極端的方式,和我們上面所說的教育,是大部分父母會考慮的。
但是我們應該清楚,棍棒教育對孩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是較為明顯的,會讓他們變得非常暴躁,同時身體健康遭受威脅。
2、過度軟弱不可取
除了我們上面所說的一些暴躁方式之外,有一部分父母也會選擇寵愛孩子,畢竟在孩子哭鬧的過程之中,他們會有相應的要求。
在一些比較寵愛自家孩子的父母想法之中,總是認為隻要答應孩子的要求就可以。實際上在答應孩子要求的那一刻,确實他們也會停下自己的吼叫哭鬧聲。
但是這卻無法解決本質的問題,孩子下次面對這些問題之時,還是會表現出來臭脾氣且暴躁的狀況。
3、過度冷漠不可取
不管是寵溺還是棍棒教育,其實都會對孩子産生相應的影響。而現在一部分年輕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可能會表現得較為自由随意一些。
甚至當孩子發脾氣之時,他們會以忽視的态度去應對孩子,認為孩子脾氣發完就自己停下來,看似是不錯的解決方式,但實際上卻在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時讓他們心理受挫,為什麼這樣說呢?
孩子長期的哭鬧會讓自己喉嚨沙啞。而在不被照顧不被關注之時,他們内心的安全感也缺失,認為自己不受父母的關愛。
孩子總是發脾氣,父母可以适時共生效應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一定要選擇适合自家孩子本身的方式,孩子總是表現出來脾氣火爆喜歡發脾氣的情況,父母也應該分析一定的原因。
當然我們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孩子發脾氣主要還是目的沒達到,内心郁悶暴躁,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在這個過程之中,父母到底應該采用怎樣的方式呢?兒童教育專家建議實施“共生效應”。
什麼是“共生效益”呢?其實所謂的“共生效應”,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共生,也可以理解為所謂的顧忌。
也就是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千萬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所看到的畫面,而是和孩子和諧的相處。
從他們的角度思索孩子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想要爸爸媽媽做什麼。角度的轉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當然所謂的“共生效應”在一開始其實還是生物學上的定義,他們認為想要變得更加強大富有活力,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起共同生長進步,同時可以促進關系的和睦,達到1 1>2的目的。
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如果他們經常表現出來脾氣暴躁的情況,而父母又抱着以相同的方式,隻會表現出來1 1小于2,甚至使得家庭關系更加複雜,所以“共生效應”對于關系的調節有一定的幫助。
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去利用共生效益和孩子更好的相處呢?
我們如果想解決孩子本身的情緒問題,就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才能解決好問題。
避免錯誤方式的使用
後來我們上面所說的三種方式來說,其實是大部分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可能會采用的,不管是棍棒式教育還是寵愛式教育,又或者是冷漠式教育,其實都不會對孩子産生正面影響,而使得他們走向更加自卑暴躁痛苦的情緒當中。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也要避免上面所說的三種錯誤方式的使用,巧妙地運用共生效益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轉變自己的思想,以朋友的态度和孩子交流
很多父母總是說三歲一代溝,孩子所想要表達的想法自己總是不太理解,實際上出現這樣的情況,也和我們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狀态相關。
如果沒有對孩子有一個正确的把握了解,沒有花費心思去清晰地認知孩子身上所存在的特征,我們又如何以朋友的态度,去和他們交流呢?
所以也要轉變自己的思想,在生活之中多和自己的孩子接觸交流,了解他們本身的特點,以及三觀。
引導孩子正确解決問題
我們也可以從上面的分析之中得知,大部分父母較為暴躁,在于孩子不懂得自我情緒的控制,同時錯誤的發洩方式也會使得父母更加痛苦。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就需要思考,引導孩子正确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他們一直處于壞情緒的籠罩之下。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父母就可以考慮讓他們了解清楚,自己發脾氣的原因,同時在生活之中進行一定的規避,給予自己冷靜的時間,而不是徹底的放松自己。
建立契約
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步一步規範身上所存在的行為,但實際上這樣的想法也是癡人說夢。隻有在長時間的習慣培養過程之中,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而我們又不能以一種較為強制的态度,所以隻有建立契約,讓孩子在規矩之下成長。
父母在這個過程之中,也可以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給孩子進行一定的釋放。
孩子本身的成長狀況,和自己所接觸的環境有着很大的關系,當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不懂控制情緒時,爸爸媽媽也需要思考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除此之外,利用所謂的“共生效應”思考孩子内心真實的想法,并且教會他們發洩情緒的方式,正确的解決問題,讓孩子更加的愉悅,同時也能變得更加優秀。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