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岩 1962 年生于山東平原縣,1982 年畢業于德州師專藝術系,同年被分配于平原師範學校任美術教師。1994 年入北京畫院,深造于王明明工作室,并受益于盧沉、周思聰和姚有多等教授。現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我怎麼創作《吉祥頌》
南海岩 吉祥頌 2017年 244cm×122cm 紙本設色
《吉祥頌》局部
一件作品的完成有時需要沉澱很多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畫出來的。畫《吉祥頌》這個作品的時候,我感興趣的是那些羊皮轉經筒。當時在去往甘南卓尼縣途中,經過一個百年藏族寨子,叫泥巴村。能夠保留着這種純羊皮的轉經筒的地方不多,一般我們看到的銅制轉經筒都是新的,還有一些木頭的,而這是純羊皮的,在羊皮上畫圖案,再手工一針一針地包起來。我對那個老廟的這種轉經筒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想把這些表現出來。藏族人民拿純牛毛編的繩子拽那個轉經筒,一圈一圈地轉着念經,很原始。進到轉經房以後,酥油燈亮着,每次有人走過來,都上去添點酥油,那個老燈反射外面的雪山、雲、藍天,映在玻璃上,場景真是動人。轉經筒底下還擺了一些佛像,供藏族人民朝拜。
《吉祥頌》畫稿
準備這張畫也用了很長時間,一直在腦子裡面牽挂着。有一次,我到甘南陪阿桑玩,看到一個小女孩低頭關愛她弟弟,很有感觸,這情景常常出現在我腦海裡,又聯想到羊皮轉經筒了,就這樣把它們組合成一張畫,取名《吉祥頌》。
由《吉祥頌》延伸出的話題
也算受到了熏陶
我自幼喜歡畫畫,小的時候有一個鄰居叫李俊修,是山東藝術學院畢業的一個老師,我們家住東頭,他住西頭,我那時很調皮,有的時候去他屋裡偷幾支粉筆,看他捏的泥塑,偷幾塊泥,雖然玩的心思居多,但他畢竟是一個藝術家,也算受到了熏陶。後來他調到臨沂師範學院,臨走的時候送給我兩本美術方面的書,一本是 20 世紀 某年代“大批判”的報頭資料,一本是動物圖案資料。我很感興趣,就臨摹着玩。我讓父親帶我去圖書館看畫冊,在裡邊找到了一本珂勒惠支的版畫冊,是魯迅寫的前言,我一看,裡面有畫磨鐮刀的、呐喊的、起義的,還有托着盤子要飯的,我覺得畫得真好,感到很震撼,每天晚上沒事就翻。後來父親知道我喜歡畫畫,開始幫我訂刊物,比如《河北畫刊》《江蘇畫刊》《連環畫報》以及各種小人書,看《山鄉巨變》,雖然那時候還看不大懂,但知道畫得好,那時候喜歡華三川畫的《白毛女》,造型各方面都比較嚴謹,到後來劉國輝的《秋瑾》,還有施大畏的《登攀》,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對繪畫有一個理想
我 16 歲在縣城裡一個副食品公司上班,因為喜歡畫畫,經常為公司的門市部寫廣告牌,後來考到德州師專藝術系,接受正規的藝術訓練。畢業後回到山東平原師範學校當美術老師,除了教課就天天畫畫,參加展覽。平時也接些畫廣告牌、寫美術字等社會上的活,在當地有點小名氣,但我骨子裡面還是對繪畫有一個理想,想走出去。于是我開始參加省美協的活動,為的是一步一步地爬出這個坑。1994 年到北京後,一直在進修畫畫,并跟随北京畫院王明明院長學畫,其間我簽約了琉璃廠的文雅堂,作品開始進入市場,那時候畫的是寫實風格,水墨的也有。2001 年北京畫院公開招聘,我成為第一批北京畫院公開招聘專業畫家中的一員。
給我引導和啟發
1994 年到畫院進修的時候,周思聰先生已經退休了,她那年剛 56 歲,身體不好,但還在畫畫。我差不多隔一兩個月去她家一趟,向她請教。那時周老師的腿有風濕,不能下樓,我去了以後,她就特别高興,願意和我聊天,了解外邊的事兒。盧沉老師也很喜歡我,有時候讓我看看畫,如果周老師休息,就讓我和他去别的屋聊天。有時候在周老師家還會碰到一些老先生,包括葉淺予等,他們都很平易近人,對我們後學不排斥。周老師對學生指導得很用心,不存着、裝着,完全都倒給你,沒有任何私心,非常誠懇地告訴你這畫應該怎麼畫。那時候周老師的思想、觀念都比較新,想的也比較多。因為她在藝術上實踐很多,嘗試了各種風格技法,也思考了很多,所以說她對從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這些東西領悟比較深,給我很多啟發。
有一次讓她看畫,我說總找不着感覺。周老師拿着我的畫,那時候都拍成 5 寸的小照片,因為拍7 寸的貴,5 寸的也好裝,印好一卷照片以後,就送一個小相冊,往衣兜裡一裝就好了。周老師開始一張一張地翻,她說:海岩,最近畫得挺好、挺多的。她突然又接着返回去問:你今年多大了?我答:今年 32 了。她說:行,好時候,這個時候你得多嘗試,這可不是壞事,你就踏踏實實畫。她一張一張地給我點評,說這張你慢慢摸索,能往前走走,這種形式、這種風格也可以往前走走,再去看看墓室壁畫、雕塑,包括非洲木雕,吸取一些東西。她就是這樣給我引導和啟發。
不是形式上的外在符号
我一直在關注藏族人民,藏族聚居區最感動人的地方就是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發自内心的,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那裡的人都很單純,沒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我每次去,都帶着田進剛先生,他幫我拍了好多影視資料,慢慢地變成了一個記錄的過程。包括到印度拍的影片,會特别感覺到那裡的人有一種信仰的力量,在那些地方可以看到人生的追求,不是多少金錢,因為他們心裡有一種崇高的精神在。在藏族聚居區進到當地人的帳篷裡,他們都很熱情,即便并不認識你,也會端着手抓肉拿上來給你。去年來過他家,今年再來,從山上很遠的地方下來迎接你。我在當地也結交了一些好朋友,因為慢慢去得多了,接觸的人多了,筆下自然多了一些微妙的東西,一些看不見的東西,而不是形式上的外在符号。
畫出一種内在的精神
我在現場有的時候畫得很簡單,畫點速寫,勾勒幾根線,隻是一個大感覺,然後自己拍點資料、片子回去,采風主要是感受那裡的氣息。感受,其實是我們傳統作畫的一種方法,雖然是寫實的,但還是要畫出一種内在的精神。如果沒有感受,即使坐在那畫上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也是在浪費生命,浪費時間,感受這個東西和别的不一樣,還得用心去捕捉。
一直挖下去,總有出水的時候
以前和盧沉老師聊天的時候,他說過一段話:你會幹什麼?你能幹什麼?隻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長項是什麼。的确,我們聽收音機,大家都在聽馬三立的相聲,相聲大家都喜歡聽,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到底哪個地方是你的長項,隻有你自己清楚。畫畫這個事就像挖井似的,不要刨得到處都是坑,聰明的做法是認準一個點,往下挖,一直挖下去,總有出水的時候。其實就是這麼回事,我也受到了西方的一些影響,特别是盧先生,他的觀念對我影響很大,也都是在解決中國畫發展的問題。周老師那時候畫人體寫生,毛筆、炭筆、圓珠筆都可以拿來畫,很多東西都得嘗試。
需要先把自己感動
一件美術作品,關鍵就是反映人的内心,是心性的表達,這是最重要的,需要先把自己感動。周老師說她畫的《人民和總理》是“草圖”,所表達出來的東西連她心裡所構想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其實她還能往下畫,但是她停下來了,她說主題已經能表達到位了,這就是心性的表達。20 來年,我多次到甘南,幾乎每年都會去。去看老寨、深入山區,就覺得那裡是真正的和生活、和自己的生命有聯系。這些都是與自身密切相關,情不自禁就要做的事情。不是被要求的、帶着任務的,像過年過節就想回老家挨個兒轉一圈的感覺,道理是一樣的。
壹點号解登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